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第九十章 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即使他们人数再多,遍及整个朝堂,但他们想要挟皇帝,都只能以大义的名分,而无法明目张胆的造反。”

“你如今已有才名,有声望,这便是立身之本。”

“你之前说大明真正的危机,在文官而不在勋贵,说得既对,也不对。”

“但文官不一样,你只要用“名教”将他们束缚,他们就反不了。”

“否则,他首先就会被自己所在集体抛弃,被其他文官抛弃。”

但回过头看,东林那群人,说破天也就是敢嘴巴上批判一下朝廷。

真让他们造反,再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或者说,他们骂归骂,但还是要为朝廷办事。

若是造反,都不用皇帝出马,他们自己内部,就会先将这个人拍死。

文官死谏,拿名分来要挟,就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但皇帝对他们要打要杀,又十分容易。

后世有学者评论说,华夏古代没有西方那种掌权的宗教,但儒家又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西方宗教的作用。

西方的君主,需要尊崇或者信仰上帝,信仰宗教。

而华夏的皇帝,则需要礼敬孔圣人,推崇儒家。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神权。

而君权和神权的关系,则构成了整个统治的基础。

说白了,就是神权使君权得以神化,并为政权的合理合法提供神秘主义的解释。

君权为神权提供政治上的庇佑,并对神权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护。

君权神授,奉天承运。

儒家本质上也是一种“神权”。

只不过,不像西方有“教皇”这种人间代表,儒家只有死去的圣人,只有一个“大义”的牌位。

如此一来,也决定了儒家会始终屈于君权之下,为君权所用。

当然,两者之间,处理的事情,又有些不同。

在世俗事务上,天子乾纲独断,儒家的臣子,很难做出任何有效的干涉。

但一旦涉及到“神”的部分,也就是名教大义,他们就都站出来了。

比如说,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之争。

在后人看来,满朝大臣为了皇帝父母是谁,争了三年,将朝政国事都丢在一边,简直是无法理喻。

但在那些信奉名教的儒家读书人眼中,这是名教大义,是皇统之争,比任何事都重要。

本质上,这就是君权与神权的较量。

因为礼仪之事,权力一向是归于儒家,归于名教的,帝王很少会去做改变。

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动力去变。

反正就是一个形式,一种礼节而已。

并不涉及帝王的实际利益,反而对其利益有维护巩固的作用。

因而当嘉靖因情形特殊,插手进去的时候,双方就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礼”上的争夺,而是世俗的一般事务,哪怕嘉靖决定动员大明的所有军队,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对外战争,他都可以轻易的决定。

大臣,尤其是信奉儒家的文臣,除了稍微劝谏一下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阻止的办法。

恩出于上,天子乾纲独断。

国之大事,系于帝王一人。

这也是名教,也是大义。

作为读书人,也要维护这一点。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维护儒家,维护封建礼教,对帝王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要不然,汉武帝也不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控制是统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就是后世的国家,也时刻注意培养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以及不断的宣扬爱国主义。

因为没有这些,统治基础将不复存在,整个国家都会土崩瓦解。

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君权对天下的统治,这是表象。

掩藏在君权之下的名教大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才是真相。

当统治者启用儒家的时候,这一点就分不开了。

虽然君权始终压制着儒家,压制着“神权”,但却不能不用。

至于佛教和道教,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更像宗教。

但实际上,他们都被儒家渗透了。

“皇爷爷,孙儿记住了。”

朱允熞认真的说道。

实际上,他心中有自己的想法。

真的只有宣扬封建礼教,维护天下读书人利益这一条路吗?

也未必!

作为穿越者,他知道还有不少取代的办法。

比如爱国主义,比如民族大义。

相比儒家的君臣大义,其实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也可以不受名教所困。

至少,不能让自己被那些读书人用名教大义的名分所困。

但任何办法,都只能徐徐图之,慢慢改变。

否则,统治基础就真的不稳了。

在这个时候,朱允熞当然不会去反驳老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老朱的想法没错。

他想变,也是后事。

而且必须要慢慢来。

“还有你那些叔叔,咱将他们都分封王了,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以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咱现在问你,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你准备怎么办?”

老朱说着,目光落在了朱允熞的脸上,似有期待,脸含笑意。

这是新一轮考验又开始了?

老朱总是在谈事的时候,不知不觉来考验别人。

趁别人精神最放松,最毫无防备的时候,让人吐露心中的真实想法。

这一招真高啊!

老朱还运用得出神入化,丝毫也不着痕迹。

朱允熞心中感慨。

若不是他知道这段历史,恐怕还真会不知不觉中了老朱的道。

那就会为以后的自己,挖一个大坑了。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十分难以清除。

不过,既然知道老朱心中的正确答案,他当然不惧。

“皇爷爷,孙儿以为,对待诸王,要用德来安抚,用礼来牵制。”

“如果还不行,就削减封地。”

“再不行就改变他的封地,将他安置到其他地方。”

“若是还不行的话,就只能出兵讨伐了。”

说完,他望向老朱。

朱元璋哈哈大笑,对他的答案非常满意。

“你说得不错,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朱允熞心中暗暗吐糟了一句。

这次得多亏朱允炆的“教导”了。

“好了,今日教你的,你需牢牢记住。”老朱道:“日后若有时间,咱再教你更多的兵法。”

“虽然为人君,未必要知道那些,但你既然创办军事学堂,又为山长,总得能镇得住将领们。”

“明日咱就下旨,让你正式监国。朝事繁多,你好生准备吧。”

朱允熞心情波澜起伏。

监国啊!

执掌整个大明!

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来改造这个时代了吗?

“是,孙儿一定实心办事,将大明江山治理好。”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忽然又道:“你得空的时候,多与两位哥哥相处。”

“咱不希望你二叔的悲剧,再度发生。”

朱允熞心中又是一颤,风浪再生。

老朱果然清楚一切,洞若观火。

这算是提醒,还是警告呢?

老朱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事,应该就是这个了。

骨肉相残,兄弟举刀而向。

可他不动手,朱允炆和朱允熥呢?

他们真的能放下不争吗?

若他们来争,那自己只能还手。

这可不能怪他。

但这些话,他无法在现在向老朱说。

只能埋藏在心底。

“是!”

他不敢多言,唯恐露出马脚,只是恭敬的应了一个字。

(本章完)

老朱缓缓说道:“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以及天下的读书人,他们忠于的,其实不是咱老朱家,而是名教,是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只要你注意维护这一点,你就无数忠于你的人,源源不断的为伱所用。”

“不过,你也无须忌惮他们。必要的时候,你若想杀,就可以杀之,再换一批人用就行了。”

“只要大义的名分还在,天下读书人还认你在维护他们的利益,那便没有任何问题。”

所谓名教,并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

“记着,你可以杀他们,可以打他们,但一定不能去触犯名教之根本,一定要做出维护读书人利益的样子。”

“记住,有名教,才有忠臣,你才有人可用。”

“若没有名教大义,你将无人可用。”

听到这里,朱允熞仿若被骤然点醒,瞬间明白过来。

没有名教,就没有家天下。

皇帝轮流座,明年到我家。

一说到名教,朱允熞还是有些认知的。

“你只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就能对他们生杀予夺,如笼中鸟一般,任你起落。”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他们在儒林中的威望很高,是如今天下读书人的带头人,你用他们,就是给天下读书人做一个榜样。”

“表明咱老朱家,看重读书人。”

后世都以为东林党误国,文臣误国。

正是因为他们,才导致大明的局势每况愈下,直至亡国。

“勋贵是真的会起兵造反的,你需要时刻注意这一点。”

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确定的,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所设置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名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阅读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