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中医: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
中医: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

第151章 小师娘养成计划

王承舟一愣。

四丫瞪着大眼睛,当时就急了。

气得直跺脚:

“小气鬼,你就给我一点儿嘛!”

“我……我要买笔,买本,上学不得用文具呀?”

这就是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区别。

一想到这儿,王承舟确实有了一种紧迫感。

麦收之后,无论如何,都得让四丫开始学习了。

心里这样想,嘴里却逗她道:

“四丫,你确定要去上学吗?”

“读书可是很辛苦的,还要离开家,住到学校里去,一去个把月都见不到爹娘。”

“要不,哥把钱给你攒下来,做嫁妆吧?”

四丫深吸一口气,瞪着眼睛,当时就急了,“王承舟,你言而无信!”

“我不管,我要去上学!”

“你要是不管我,我就不认你当哥!”

说着,眼圈儿都红了,咧着嘴干嚎了起来。

王承舟一阵头大。

伸手就捂住了她的嘴巴,不停的拍动着,哭声立刻就变成了吹喇叭。

哇哇哇!

怪异的响声,笑得王承舟直咳嗽。

“我打死你!”

四丫抹着眼泪,又哭又笑,举着拳头就去捶他。

兄妹俩又闹了起来。

忙活了半晌,王承舟才收集了一小瓶的西瓜霜。

而后,又把陶罐放回到阴凉的地方,等待着它继续生长。

然后,拿着那瓶西瓜霜,就开始研究起了它的销路。

兄妹俩琢磨了一阵儿,决定明天一早,还是去公社里看看。

毕竟,供销社主任刘西良跟王承舟打过交道,那些苍术估计也帮他赚了不少钱。

拿着西瓜霜去做推销,可能性更大一些。

而县城人生地不熟的,即便找到了国营药房,人家也是讲究制度的,不一定会要来历不明的东西。

计议已定。

王承舟便抽空去了后山。

为了心中宏伟的蓝图,必须即刻开始“小师娘养成计划”。

见面之时,栾红缨正百无聊赖的蹲在树荫下,拿着一朵儿小黄花,逗大黄。

听到王承舟交给她的任务,秋水般的眸子都亮了几分。

前些天,一起在山中采药的日子,可是让她怀恋了好久。

奈何,师弟太过繁忙,自从入夏之后,就再也没空跟着她翻山越岭的看风景了。

所以,听着王承舟的介绍,栾红缨抿着红唇,不停的点着头。

神态十分认真。

夏季能够采收的草药不多。

伏牛山里有的,王承舟罗列出来了一些,打算全部教给她。

但是,一次又不能教授太多,免得增加她的负担,影响她的积极性。

所以,头一回的任务目标,就只有三个。

分别是:半夏、远志、女萎。

其中,半夏是《神农本草经》中归于下品的佐使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是冲锋在前,真正用于治病救人的药物。

味辛,性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一般于五月份采收,取的是半夏的地下块茎。

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又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沽半夏、生半夏、竹沥半夏。

用法也各有不同。

第二味,远志。

归于《神农本草经》上品的君药,久服轻身不老。

古人认为,上经中的药物,都具有滋补的功能,可以长期服用。

不过,根据历代医家的实际使用发现,书中所说的久服使人志高,久服似神仙,久服轻身不老,都有失偏颇。

一些药物,还是具有明显的毒性的。

王承舟自己就是一个例证。

所以,万事万物都要辨证来看。

不过,远志正如其名字一样,确实是一味强心智的药物。

味苦,性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不忘,强志。

古人认为,肾主志,肾精不足就会导致志气衰弱,进而使肾气不能上通于心;而心肾不交,就会影响心脑机能,使人糊涂健忘。

现代药理学也证明了远志在这方面的作用。

至于第三味,女萎,在女性群体里,却是一味鼎鼎有名的保健品。

女萎,又名玉竹。

甚至,还有一个特别具有诗意的名字,左眄。

《神农本草经》中说:

女萎,味甘,性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

《三国志·樊阿转》里记述了一个服用女萎使人长寿的故事。

说是,樊阿的老师华佗,有一次上山采药,看见仙人在服用女萎,于是,他也亲身实践,并把这一方法告诉了弟子樊阿。

樊阿因服用女萎,使得活过了一百岁。

看起来,似乎是无稽之谈的神话故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这一药品。

导致玉竹的销售异常火爆。

也算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先贤的智慧。

三味草药,使用的都是地下块茎,可是需要栾红缨费一番功夫。

实用性上,也是由高到低,从治病救人到美容养颜,应有尽有。

不过,像玉竹这种草药,要想真的达到去面黑,好颜色的效果,需要长期服用。

王承舟正好知道一个方子,叫天麻玉竹汤,前些日子,又正好得来不少天麻。

真是巧了不是。

用这两味草药来炖鸡,即便没有其它的佐料,也是一道健身养颜的佳品。

前世,想吃这样的东西,可是得费几两银子,还真有点儿让人舍不得。

不成想,来到七十年代,竟变成随手可取的野菜了。

不由得,让王承舟对将来的日子愈发的憧憬了。

教会栾红缨辨别三样草药,天色已然黄昏。

随着天空放晴,暑气又开始升腾了。

只是爬了几个山坡,便出了一身的臭汗。

站在山顶,甚至能看到夕阳下,田野里蒸腾的雾气。

蒸笼似的一幕,瞅得王承舟直咧嘴。

娘的,明天去地里割麦子,可是有的罪受了!

天气炎热,湿气又重,怕是整片大地都会变成蒸笼,考验着中原大地上的百姓。

只有在汗与泪中挣扎过来的人们,才配享用白面的甘甜。

真是艰难的日子!

王承舟咧了咧嘴。

还好,明天上午他可以不去。

凭借着卫生员的身份,到公社溜一圈儿,再跟刘西良谈笔生意。

为了能够起个大早,王承舟吃过晚饭,就开始休息了。

以求第二天能有个好精神。

毕竟,面对刘西良那只老狐狸,可半点儿不能松懈。

夜眠清早起,更有早行人。

天刚蒙蒙亮,王承舟打着哈欠,刚准备起来收拾东西,外面就传来一阵叫喊声。

“汪沉舟!”

来人嘴巴好像不太好使,是个大舌头,说起话来怪声怪气的。

“谁呀?”

王承舟一阵诧异,推开门走了出去。

不记得自己认识这样一个人。

打开院门,外面站着一个奇形怪状的胖子,半边脸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又高又亮。

见他出来,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眼睛一眯,呜呜噜噜道:“王承舟,救我!”

“不是,你谁呀?”

王承舟吓了一跳,上下打量着他,觉得有些眼熟。

“我,陈卫红呀!”

“靠,你啥时候吃胖了?”

王承舟瞪起了眼睛,开了句玩笑。

“我吃个屁呀!”

陈卫红哭丧着半边脸,都快掉泪了,“今儿个一早上起来,我就发现半边脸肿胀得不像话,又疼又痒,碰又不敢碰。”

“吃了一些药片,屁用没有!”

“大早上的,觉都睡不着,就跑过来找你了。”

王承舟忍着笑,已经看出了个大概。

这小子,应该是得腮腺炎了。

前些日子,制作西瓜霜的时候,刚琢磨过这个对症的疾病,没想到,真的就来了。

“你别笑!”

陈卫红急得一跺脚,又连忙托住下巴,疼得额头上的青筋直蹦,“快给我治治。”

“治当然是能治。”

王承舟按着他的脖子,观察了一番,皱起了眉头,“我得知道你具体是啥情况啊。”

“除了脸部肿胀,还有其它症状吗?”

“你昨天干了什么没有?”

陈卫红疼得心里头烦躁。

闻言,眨巴着眼睛,挠了挠头,“我昨天也没干啥呀!”

“就下午的时候,闲着没事儿干,到地里头溜达了一圈儿。”

“至于症状,除了脸上又疼又痒,就是感觉喉咙有点儿痛。”

到地里溜达了一圈儿?

一听他说这个,王承舟莫名就想到昨天傍晚回来的时候,在山顶看到的一幕。

大雨过后,暑热又至,地气升腾。

庄稼人有种麦芒气的说法。

其实,指的就是皮肤暴露在刺激性、过敏性外源物质之后,引发的炎症反应。

有的会皮肤瘙痒,有的会外感发热,有的还会起红疹。

陈卫红这种情况,如果也是此种原因引起的,那就有点儿麻烦了。

王承舟眉头皱得越来越紧,拿出了随身的银针,“张开嘴巴我看看。”

陈卫红一阵呲牙咧嘴,忍着脸上的不适,强行张开了嘴巴。

咽喉处一片赤红,扁桃体都肿起来了。

“看来,今儿个这供销社是去不成了。”

王承舟叹了口气,嘟囔了一句:

“你这是风热上扰引起的肿炸腮,当然,这是中医的说法。”

“用西医的话来说,就是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飞沫传播。”

“我先给你扎几针,减轻一下痛苦。”

说着,便毫针刺入他的翳风、风池、颊车穴,而后,又在手上的外关、少商、商阳上做了下泻。

几针下去,陈伟红立刻舒服了很多。

禁不住舒了口气。

一听他说西医,当时就火了,“我不要听西医怎么说,我就想听中医怎么说!”

王承舟翻了个白眼儿。

这小子,有心结,所以一直恼恨西医。

不过,明代《外科正宗·炸腮》记述: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

其实,跟现在的情况差不多。

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

知道病因病机之后,治疗起来就简单了。

主要以清热解毒为主,软坚散结为辅。

既然需要清热解毒,西瓜霜不就派上用场了?

王承舟说了一通。

不知道陈卫红听没听懂,反正,听他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心里头起码安稳了许多。

想不到,几百年前,老祖宗就研究过肿炸腮了。

哪还有什么好说的?

王承舟必定是有法子治了呀!

见这家伙嬉皮笑脸的,突然间就不担心了。

王承舟摇了摇头,连忙回到屋子里。

取出准备拿去供销社推销的西瓜霜,稍微倒出来了一些。

然后又去厨房拿出一瓶醋,倒进去和成膏状,轻轻涂抹在陈卫红的脸上。

伴随着一阵清凉,这家伙呲着牙,是彻底舒爽了。

西瓜霜清热,老陈醋软坚。

合在一起,就是治疗肿炸腮的偏方,效果拔群。

没一会儿的功夫,陈卫红就能咧开嘴笑了。

脸上又痛又痒的感觉,立刻去了大半。

稀罕得他伸着脖子,盯着王承舟手里的东西,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王承舟,你弄的啥灵丹妙药?”

“能卖给我点儿不?”

不好意思,这两天太忙,更新的有点儿少。

明天开始,应该就可以保证八千了。

抱歉抱歉!

1秒记住:。手机版阅读网址:

“一边儿去!”

“小丫头片子,要钱干啥?”

而且,人家不可能推荐一个毛丫头。

甚至,连王承舟都没有那样的待遇。

“哥,这边儿还有,你小心点儿,别掉了!”

“伱出啥力了?我咋不记得了?”

想上高中,只能等半年后,靠自己的本事去考。

四丫虽然聪明伶俐,可高中的课程都没学过,自然不可能直接去考大学,县高中才是她努力的方向。

至于徐小芷,她家里条件好,应该是读过高中的。

王承舟感觉有一百只苍蝇在脑袋前面乱飞,吵得他脑仁儿都疼了。

瞪着眼,没好气儿道:

第151章小师娘养成计划

这才想起来,77年年底,高考和中考同时恢复。

在高考之后没几天,各省就开始自行举办中考。

四丫之前年纪小,再加上77年之前,上高中都需要教师和大队推荐,可不是学习好就就能上的。

将来,肯定是要参加高考的。

两个丫头年纪仅相差了一岁,人生轨迹却相差很大。

“我给你刷陶罐,你忘了?”

“哥,这东西真的有你说得那么神奇吗?”

“哥,你要是卖了钱,能不能分我一点,一点点就好了。毕竟,我也出力了嘛!”

阅读中医: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