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贵和堂》
贵和堂

第71章民不聊生

庄乡们喜笑颜开地收割了谷子,除去每家每户分得一石谷物,余下的单独存放,以备不时之需。

就这样,杨福田爷俩在贵和堂,都有营生可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在平平淡淡中度过。

转眼进入秋季,在庄乡们浇水施肥,精耕细作的管护之下,那两片地的耐旱的谷子,长势喜人。

老李早已组织人手,在谷地的四周,搭建起了窝棚,派人日夜轮流守护,那两片活命田。

直到谷子熟透,收割归仓,也未发生过盗割事件。

而遇到经过的富人,这些辛苦人就哀求人家,只要收留孩子,让她能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路旁就好。

这样的饥荒年景,已到了人如草芥的地步。

而所有粮食的价格,还在翻番打滚着往上涨,从最初的两三块银洋一石,逐渐疯涨到了十几、二十几块银洋一石。

仅只这半年光景,各种粮食的价格,就上涨了十几倍之多。

如此这般离谱的粮食价格,已不是普通百姓,所能负担得起的重负。

但是与疯狂上涨的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一日三跌的地价。

如今,一亩上好的田地,竟然只卖一两块银洋,甚至几百文铜钱……

这便使得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得以收购大量田产。

而那些卖了田地的穷苦人,则是背井离乡,逃荒去外地讨生活,尤以去闯关东者为甚。

再有就是那些,原本就不太安分之人,很快聚集在一起,抢劫大户人家的粮食,而后躲进深山老林,入绺子,做了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

饥饿与匪患同时袭来,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家,日子过不下去了。

于是,卖掉赖以生存的田地、房屋,甚至是自己的儿女……

带上少得可怜的盘缠,聚集到胶东半岛,从这里坐海船,背井离乡‘闯关东’讨生活去了。

人们呼朋唤友,拉亲带故的离开,有些偏远的村庄,甚至到了十室九空的境地。

本地村民外出逃荒而走,外省的灾民却又接踵而至。

他们原本以为,历尽艰辛来到这里,能够延缓生息,哪里晓得,只是从绝望之地,来到另一处绝望之地而已。

这些灾民成群结队,四处觅食,吃树皮、嚼草根,吃掉所有能吃的东西。

槐树的种子,榆树皮都被磨成了面……甚至有人去山里,找来俗称‘观音土’的,上锅炒一炒当面吃。

但那东西吃了以后,就会干结,大便不通,没法子,只好用树棍儿向外挖,其间痛楚可想而知。

因食用观音土,腹胀而亡者不计其数。

官路两旁,随处可见横七竖八,饿得动弹不得的饥民。

有些地方,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载的:

‘小孩弃于道,或父母亲提而掷之于沟壑者,死则窃而食之,或肢割以取肉,或大脔(luan)如宰猪羊者……

有御人于不见之地而杀之,或食或卖者。

有妇人枕死人之身,嚼其肉者,或悬饿死之人于富室之门前,或竟割其首,掷之內以索诈者,层见叠出,骇人听闻。’

官府搭设粥厂,赈济灾民,却也只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的无济于事。

计穷途拙,朝廷下达旨意,倡捐俸金,捐廉抚恤。

有一项是商绅自愿募捐赈济,凡商绅开捐赈助,款项达到一定额数者,可以准捐道、府、州、县四级实官。

各县则强令乡村绅、富,各保各村,首要组织民团,预防匪患,其次,本村民众,不得有人饿死,以及外出逃荒,投匪等等此类事件发生。

随后又强令所有商铺,捐征杂粮一石,顶捐税用项……

没有粮食可纳捐者,须交银二十五两,由官府统一购粮,赈济灾民,所交款项,可抵顶下年捐税。

如有饥民不安本分者,结党成群,暴动劫掠,一经查实,就地正法,格杀勿论。

官府的这些告示,张贴到乡村、县城、官道等地的显眼之处,围观人众议论纷纷。

这般一系列的举措,使得饥寒交迫的难民,拍手称快,商家士绅则是满脸的无奈。

而对于那些聚众抢劫者,却是有着极大的威慑作用,隐遁于深山老林之中,不敢明目张胆,出来打家劫舍。

因收回李福家的田地,使得杨福田一家断了生计,对此,董善政心里始终有些过意不去。

因而对于杨福田爷俩儿,自觉有些愧疚。

生活用水接济不上,人们只有到十几里外,凤凰山下的水月庵,那里有眼泉井——八角琉璃井,取水饮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县里出现以卖水为营生的汉子,他们赶着牛拉的水车,走街串巷地吆喝。

如今吃饭都成了难事儿,哪儿还有闲钱,娶媳妇进门。

于是就安排杨福田,帮着老李打理田地庄稼上的琐事,而根生则在贵和堂赶车,做些打杂的轻巧活计。

十文钱一桶水的市价,也是童叟无欺。

再有就是,卖儿鬻女的穷人多了起来。

特别是在集市里,随处可见头插草标的孩童,其中,尤以女孩子更多一些。

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答应去贵和堂做工。

老李领着杨福田爷俩儿,来到贵和堂的时候,董善政已是等候他们多时了。

母亲挂在嘴边的这些话,根生听得多了,就有些不以为然,什么娶了媳妇就好了,不过是母亲的说辞罢了。

秋后依然没有大的落雨,过冬小麦无法播种,旱情还在持续。

村东康王河里的水,早在入秋之前便已干枯。

作为饮用水源的村井,没过多久就见了底,井绳绕上来的是半桶泥沙半桶水。

小到三四岁,七八岁,大点的十一二岁,一两块银洋,三五斗杂粮,竟然也是明码标价。

那些卖儿卖女的穷苦人,见到有人经过,连忙拉过自家的孩子,犹如兜售商品那般,极力夸赞着孩子的聪明伶俐。

远远望去,已是一片金黄,谷穗又肥又长,颗粒饱满,沉甸甸的弯下穗头。

而且,根生早已打听清楚,和他订亲的那户人家,已是携家带口的闯关东去了。

根生不想和母亲争辩,生活的艰难摆在眼前,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阅读贵和堂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