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败家子的青云路(科举)》
败家子的青云路(科举)

64. 第64章 积分子系统正式开……

林轻筠:“……”

他用六百余字的文章,写了一个主题:能其能,愿其能。

一个人不去做某件事,有能力不足的原因,也可能因为不愿意。能力有高低,但一个人的能力不管多低,都有可以做到的事;不管多高,都有极限。人是可以“能”,也可以“不能”的,当一个人因为“不能”而不去做某件事时,我们要“能其能”,让他去做别的、他能够的事,或者培养、提高他的能力。总而言之,使他的“不能”变成“能”。

这样,不能和不愿的人都可以为天下做事,天下方方面面的事都有人做了,自然就能为百姓造福,为君王分忧。

怎么“能其能、愿其能”?这就要实践结合知识,这就是读书人之责、为臣子之道啊!

宣州同知这个题目出得刁钻,乍一看很容易落入指点帝王品德是陷阱中,想像孟子一般,对梁惠王一顿猛说。他们怎么不看看,春秋时期四处分裂,群雄争霸,对人才极为礼重。只因当时读书的人何其少,天下的人才就那么多,今日|你不要的人才,明日就可能被敌国重用,可能再过一年半载,朝廷上的王就要换人了。

但如今呢?如今四海升平,唯齐朝为天,是既无孟子,也无梁惠王了,更无群雄争霸了。若是惹怒了君王,被贬斥那都是小事,只怕一顿庭杖下来,命都呜呼了。

所以,真是不由得感叹,宣州同知这题目出得刁钻。

若是遇到君王给你机会进谏,你当如何?

主考官们将所有丝毫不拐弯直接议论君王品德卷子都判了不通过,就是想告诉学子们,为官第一步,还是要学会为臣之道。

可只有忠君够不够?

不够。

只忠君,不问是非曲直,唯君命是从,那是内监所为,更不客气地说,是佞臣,是佞幸,该受千万年唾骂。

那么,怎么又忠君又劝谏君王,为民谋福祉呢?

被判通过的文章,主题看似五花八门,其实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最下就是跟君王讲道理,也就是只得一个圈的那篇,劝君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次,讨论愿不愿、能不能的,看似在争论君子的行为准则,实际上都在变着法地表示,君王啊,您不愿意爱子民这可不是明主所为啊。或者暗示,做臣子的劝不劝谏,这不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不愿意的都是贪生怕死、不忠君爱民的小人。

在邹友直和纪洪看来,这题目已经没有第三种合适的答法了,没想到,江重涵这篇独辟蹊径。

他既不议论君王之德,也不议论劝谏之道,可字字句句都扣在“不能”、“不愿”,通篇都在讲读书之理、为臣之道。

怎么当一个臣子?希望君王向善、努力劝谏君王,何如尽天下人、办天下事?这是不是为民谋福祉、为君分忧?

看得连纪洪跟邹友直都不住唏嘘。

当年他们要是有这个觉悟,哪里会一个考了十几年才考中进士,另一个考上了进士做官了还被贬呢?

江重涵的文风还跟一直以来流行的辞藻华丽不同,他用词朴实,典故基本都是四书五经里最常见的。这让他的文章不仅不枯燥,反而有种朴实无华的力量直击人心之余,和眼下文坛提倡的效古之风不谋而合。

以至于除了被成绩打击得快疯了的董钰,其他考生每一个不服的。

更让他们服气的是,首场考试之前、离场之时董钰如斯讥讽江重涵,此时江重涵拿下了第一,居然一句得意之言都没有。

被嘲不馁,得志不骄,这等心境,哪里是他们能比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江重涵本来也是要说两句的,不是为趁机踩董钰一脚,而是他们互保五人组每个都过了首场。他拿了第一,荆敏材、卓博扬、严志彬分别拿了第三、第七、第十一的好成绩,连董钰都踩着线过了。

对,董钰

那些离题万里,真的写车子和木柴的就不说了,光是获得成绩的文章里,就有七八种主题。有人在讨论“不能”和“不愿”到底哪种才是人才;有人旗帜鲜明地说君子就不能不愿,不愿的都是小人;还有人说只要君王愿意君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童子试的文章都由好几个考官糊名批阅,觉得能通过就在编号那里画个圈。这篇“君王之德”的文章,成绩排在通过名单的最后,有且仅有一个圈,险伶伶地擦线过。

天下没有无用之人,所谓的无用,或许只是给的舞台不对罢了。

她不就是江重涵这个观点之下,受益的人之一吗?

好比有些人喜欢豪放词,就是欣赏不来婉约词,不是婉约词不好,而是此人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素养,他就是说不出个好字。

但江重涵呢?

如果说林轻筠代入的是“物尽其用”里面“物”的角度,邹友直和纪洪看到的,则更多。

无论最后是造福一方,还是谋求十万雪花银,说到底,科举这条路的终点是做官。既然是为了做官,就注定了科举的文章和平时的文集不一样。文人不可无傲骨,平时的文章嬉笑怒骂也好、针砭时事也罢,写得再尖酸、再刻薄、再一针见血,都只会引来人叫好,为了名声,君王也不会与之一般计较。

可科举是为了给皇帝、给朝廷选官员,这就注定了文章必须表现出考生足以为官的资质。

今年颖安县试采用的是分次算成绩的制度,所以张贴出来的不是通过的人员名单,而是目前所有考生的文章以及文章获得的成绩。

针对“而不见舆薪,至舆薪之不见”这个题目,考生们的文章主题那是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

《败家子的青云路(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就问你服不服?

别说其他考生了,她都想给这篇文章竖大拇指了。

她也四书五经熟读,知道其实从《孟子·梁惠王上》这篇经典的本义出发,议论君王之德,或者议论君王要爱护天下子民,这没有做不到,只有不愿做,这两个主题都没有错。通过的文章里,有好几篇都是以君子之德暗喻君王之德的,而且辞藻华美。可相比之下,林轻筠更喜欢江重涵这篇的主题。

什么人适合做官?

首要的当然是忠君,臣子、臣子,在君王面前不过跟棋子似的,不懂保命,隔天脑袋就落地了,就算有雄心壮志,也不过一声落得一声惋惜。一切只有在忠君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君不见贪官收受贿赂,也要打着是为了更好给皇上办事的幌子。

可一个人明明有能力却因为“不愿”而不去做某件事时呢?我们应该“愿其能”,鼓励他,使他愿意用他的能力做事,这件事不愿意,就换另一件事。

因为才华这种东西,尤其是文学上的才华,它不像科技那么直观,要不怎么说见仁见智呢?

可是怎么到了江重涵这里,就这么……叫人服气呢?

阅读败家子的青云路(科举)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