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95 章 番外13

但是朱棣看父皇的脸色,明显并不是丧子之痛,显然对朱标的去向十分明白。

但是朱棣知道,锦衣卫最近也在学外语。

学倭语,学西洋人的语言,然后,陆陆续续出海。

如今的朱棣还不知道未来,就如同他不知道朱标的下落一般。

公元1392年,在历史上朱标病逝的那一年,朱标从大明消失了。

嫁人的年龄想出宫;还有的单纯是比起深宫更喜欢自由的民间。

可以说,大部分宫女是宁愿出宫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

放得第一批宫女本就是有所挑选,连未来的出路也安排好了。

听到工坊,有些本就家中贫寒的宫女已经明白了这次放宫女出宫的真正原因,也恰好,她们出宫后也需要给自己再寻条生路,于是主动询问道:

“工坊有俸禄吗?”

“自然是有的。”临安公主一边忙着带人登记和管理出宫宫女,一边回答宫女们的疑问,“工坊有很多种,还需要考核,你们可以去宁国公主那里询问考核具体内容。”

等到确定回家的登记好,确定进入工坊的再登记齐全,临安公主的嗓音都喊哑了,身体是疲惫的,但是精神是兴奋的。

她终于不用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也可以做点事了!www.oaksh.cn 热血小说网

把想要进入工坊的宫女交到宁国公主的手上后,临安公主还得负责宫中女医的选拔,这一次不仅要选来自民间的女医,也要从宫女中挑选合格者学医方便宫中的贵人使用。

临安公主风风火火的忙碌去了,宁国公主开始带着一群宫女们往工坊考核点去。

两份不同的名单经过两位公主的整理,最终交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朱元璋看着数量开始计算:“少了这些宫女,皇城能省下更多钱吧?”

再一想到这些守规矩且都勤快的宫女进入工坊后,可以给大明国库增加更多税收,朱元璋就更开心了。

他相信,经过森严宫规训练的宫女,进入工坊也一定是最规矩、醉勤奋的!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眼光不错。

在应天府新划分出来的工坊新区里,有不少前来应聘的女工,但是宫女这一队明显最规矩森严,姿态端庄的一看就经过特殊训练。

民间女子看着列队整齐却一言不发的宫女长队,忍不住小声议论:“这是哪家大户人家出来的,好严肃……”

“宫里出来的吧……”

刚议论两句,这群宫女被宁国公主直接带着进入考核区,让其他人羡慕也羡慕不来。

已经在深宫培训过的宫女,是各个工坊抢着要的“规矩人”,基本可以根据原本在宫中的职位上岗再就业,考核也就是分配到哪个工坊的事。

而外面其他人还需要继续排队。

民间女子继续排队,因为队伍太长,等了许久还没轮到她,忍不住继续与邻居嘀咕:

“旁边还有人也有些奇怪,看起来又富贵又窘迫……”

邻居:“那是罪臣家眷,跟咱们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以前再贵气,以后还不是跟咱们一样做工。”

“良家女可以自由进入工坊,她们有条件的。”邻居语气带着同情,“她们没有俸禄,要攒工时给自己赎身,不然一辈子就是罪臣贱籍。”

被民众议论纷纷的,除了一看就规矩森严的宫女队伍,还有一批

特殊的女子,罪犯家属。

唐朝时期,官员犯事,女眷会充入掖庭宫为奴为婢,做苦力。包括后宫中的女医,原本也有一部分就是来自这样的罪臣家属。比如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

但是明清时期,官员犯事,男子可能是流放,也可能宫刑后充入后宫,比如郑和。而女子则是充入教坊司,成为官妓,基本是终身不能自由,也无法赎出去。

从宋朝开始,妓女的数量呈倍数增长,到了明清是巅峰时刻。

宋朝的倍数增加有半壁江山,田地不多许多贫农破产的不得已,卖女为妓。连典妻卖妾也是在宋朝成为了普遍现象。

比如《水浒传》里的卖艺父女金翠莲,先是被郑屠户买去做妾却不给钱,又成为其他人外室,这种现象在宋朝成为普遍现象,有民户从小把女儿当大户人家的妾室培养,长大了签订契约卖女为妾,还会约定多长时间,到期赎回再换,类似职业妾室,与典妻的契约生子相似。

明清时期,典妻卖妾同样不在少数,私妓更加增多,还多了更多的外来性病,以及更多的□□。

朱元璋被天幕屡次提到的大明特色文学深深刺激到,下决心大力整顿民间风气。

首先就是给那原本要被家中犯罪的男子连累去当官妓的女子创造工作岗位,从根源上断绝官妓的来源。

而这种“以工代刑”法也被朱棣和后来的皇帝延续了下来,被连累的无辜女子终于可以脱离那无边无际的娼籍苦海。

这一批罪犯家属先面临着崇宁公主的单独询问:

“姓名。”

“籍贯。”

“特长。”

说到这里,崇宁公主特意换作通俗语言询问,“就是你会什么,诗词文章,纺织刺绣,乐器舞蹈,算账……”

“我会刺绣!我的女工手艺很好!我女儿从小的衣物都是我亲手刺绣的!”

以为自己要被送去教坊司的贵妇,听到这话连忙大声回答。

崇宁公主抬头审视一番贵妇衣物上的刺绣,贵妇连忙掏出自己的手帕证明:“我有家传针法,一直没断过。”

崇宁公主满意了,果然大家族的刺绣技术要更丰富。

她记录下贵妇的信息,一式两份,一份递给贵妇,一份递给旁边的安庆公主,大声吩咐:“刺绣工坊一位!”

旁边有其他公主和女官,忙忙碌碌,帮忙分配和安排宫人。

宫中女官识字有限,加上马皇后有意锻炼女儿们,这一次许多新任务都让公主们亲自来接手。

对这一点,朱元璋只要一想到大明数量最少的才女、最没存在感的公主们,还有对女性最多的压迫,答应的非常快。

他的女儿以前是缺少机会,以后多锻炼锻炼,也能各有成就,名扬青史!

对于朱元璋那么宏大的心愿,公主们不管知道不知道,此时已经顾及不到了,各自都忙着眼前的事。

每位公主都在询问和登记着,罪臣家眷为了唯一的生路,也

尽力配合着。

“姓名,籍贯,特长……”

“我读过几本医书,平时帮祖母晒晒草药……”

“医护工坊!”

“特长……”

“家里的账本都是我在管理……”

“商部待定,待会需要考核之后再决定。”

……

伴随着人来人往,公主们的声音渐渐嘶哑:

“纺织工坊!”

“文学工坊!”

“木器工坊!”

“农具厂……”

“火器厂……”

除了负责登记的几位年长公主,后面接手对人才进行分类的是年轻些的公主。

朱元璋最不缺的就是儿女,这时每个公主负责一个工坊都足够,当登记的公主们进行初步分类后,那些人才拿着登记的另一份木牌,找到相应的公主身后站着,待会会由公主们带去工坊那边进行最后的考核,考核通过就可以上岗。

目前刺绣和纺织工坊是人最多的。而有一个特殊的工坊,一个都没有,连名字也很奇怪:特种人才部。

特种人才部负责人是安庆公主,她看着其他工坊的人越来越多,自己负责的队伍却完全没有新增名单,急的不行。

自己这个工坊才是最缺人才的,怎么能没有呢?

正在这时,她终于听到崇宁公主面前的年轻妇人用带点口音的语言说道:

“我会外语。我是广州出生,家中有跟外国人打交道的商铺,都是我在掌管,我会好几种……”

“特种人才!”安庆公主迫不及待站起身来,惊喜地大声喊道,“这边请!”

年轻妇人面前的崇宁公主笑了,远远地用手指隔空点了点她,仿佛在批评她操之过急。

安庆公主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没办法,父皇说每个人负责一个工坊,她出于好奇非要负责这个特种人才,结果一个人都没找到,岂不是很丢人?

好在有了一个,就有了接下来的好几个。

“大人我会画画!”

“文学工坊……”

“大人!是那种过目不忘的画像!我夫君曾经是巡捕,罪犯的画像都是我画得!只要给我文字描述,我就能画出来!”

安庆公主美滋滋,大声吆喝:“特种人才!快来我这里!”

崇宁公主担心妹妹的态度让人欺骗,严肃起来警告道:“所有人进入工坊要经过再次考核评定,若是欺骗,就会被打为奴隶去挖矿,你们可不许骗人。”

瘦削妇人苦笑一声:“我没骗人,我父是仵作,我从小接触这些。后来为了帮助我夫君查明死者真正的死因,我还画过天幕说过的那种尸体解剖图,若不是以前太惊世骇俗,一般我都不对外人所说。”

崇宁公主翻看一下女子丈夫的资料,点点头,做好登记。

安庆公主迫不及待道:“特种人才,快快快,这边请!”

瘦削妇人刑二娘心情复杂。

她原本是仵作独生女,自幼接触那些,这一行饱受歧视,哪怕同在衙门其他官差也瞧不起仵作。于是她和母亲有时候也会主动帮父亲,见多了也不害怕。她的丈夫原本是父亲的同僚之子,二人一起长大,可谓是相识于微末,对彼此的出身和技术都很了解。

只是,为什么会落到如今的地步呢?

因为曾经一心当个明察秋毫的好巡捕的夫君,为了爬的更高,参与了大官和贵族之间的结党营私,结果连累她一起被抄家为奴。

但是自己为了帮助夫君,不假人手亲自验尸,亲自画图,现在却又帮助自己逃过一劫。

这样的恍惚持续到了她们一群人登记结束后,又被带去参加考核。

单独的招工和考核,就持续了一整天。

尽管人很疲惫,但是当她顺利通过考核,拿到了特殊人才部发给的象征身份的木符,刑二娘摩挲着上面自己的大名,泪眼朦胧,脑海里的意识逐渐清醒:

不,不是夫君救了自己,是她自己救了自己。

小时候她可以帮助父亲,嫁人后她可以帮助夫君,现在遇到危机还可以帮助自己。

既然她有这番才能,为何总是救别人,为何不能成就自己?

刑二娘仅仅握住象征自己身份的木符,以后,她再也不必隐藏在幕后,顶着他人的身份,帮别人做事还卖力不讨好。

她要堂堂正正,在特殊人才部留下自己的大名!

最繁华的应天府忙着人才分类时,松江府已经出现了卓有成效的能干者。

一名纺织女工在黄道婆的棉纺织机上再次改良棉纺织机,已经有了西方飞梭的雏形,朝廷派人使用发现很有效率后,当即送来裱金牌匾,挑着盖了红布的好几个大箩筐,敲锣打鼓送去女工家中。

“这巧娘不亏心灵手巧,听说那织布机比以前的织布机速度快三倍不止!”

“何止快,布匹更细密更光滑,棉布可以纺织的跟绸缎一样,摸着可舒服了!”

“厉害!”

“听说那箩筐里全是钱!陛下赏赐的米面和铜钱!”

听着朝廷那大阵仗,跟有人考上状元一样威风,本就有人羡慕,听到这话,有人坐不住了。

当锣鼓队停在女工家中,有那看热闹的手欠,真去掀开好几个箩筐的红布。

官府有意宣传,不但不阻止,有意把所有红布掀开,顿时引来一片吸气声:

“好多钱!是铜钱不是大明宝钞!”

“好多米!是精米咧!”

“这白面一看就是精白面!不是黑面杂面!”

民间也不管什么礼仪,被冲击的眼睛都直了,但是当着官差的面,被官府重点关注的一家,有人有别的心思也不敢有太多想法。

更何况,官差还开口说了:“陛下亲旨,只要谁研究出来的工具真的有用,都有重赏。不拘是纺织机器还是农具、铁器、兵器、火器、还有什么车船,都可以。”

顿时群情兴奋,开始七嘴八舌询问起来。

官差做足了准备,就着这件事开始现场回答。

这一幕,仅仅是一个开始。

日后,松江府只会有更多的人才,源源不断的从民间诞生。改良的先进工具带来的好处,也让抠门的朱元璋掏钱掏的心甘情愿。

作为东南沿海,文化与经济都很发达的杭州府,现在更进一步。

各种私学如雨后春笋,富商和大族们纷纷自费掏钱,开专业的医学校、农学校、工学校,还有单独的女校。

而后,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输送到自己家族的各个岗位上,会让他们更一步见识到教育对社会的良性影响,也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

还有大胆浙商,在海禁刚开,朝廷允许民间商人出海后,迫不及待出海,已经带回了海外物种和各种物资,开始先一步的研究西洋人的一切。

福州府,南少林开始积极地习武抗倭,其他各个寺庙的武僧也不甘示弱。

天幕明确告知大明未来饱受倭患,还怎么能放心的只念经不习武?

寺庙在磨刀霍霍向倭寇,民间也深受影响。

贵阳府的苗兵,云南府的象兵,琼州府的水兵……各地的少数民族民兵和社团各自提前成型,并且积极训练,备战未来。

而为了让更多农业经济落后的地方发展农耕,朱元璋派出了更多的农师、农官到当地,还邀请各地、各民族,甚至是各个国家的外邦人,来一起交流学习,还互相派遣商队进行交流访问,不再只是朝贡赏赐……

当看着应天府各种肤色的人越来越多,看着摆放在自己案头的文学作品百花齐放,终于不再是天幕每次提到就气得自己喷火的作品后,朱元璋长长松了一口气。

还好,及时救回来了。

再数一数国库的收入,看看国库里的黄金储存,问问市场上的物价和军队士兵的满意程度,朱元璋有了几分自得。

“不说超越大唐,做个大唐第二,不难吧?”

朱元璋本就崇拜李世民,现如今,更向往那样一个开放包容的盛世大唐。

朱元璋仔细盘算着,还有哪些可以改的。

朱棣笑嘻嘻凑上来:“父皇,别担心,还有我呢!”

朱元璋一巴掌拍过去:“刚封太子就得意忘形,比你大哥差远了。”

朱棣顿时一阵心虚:“那个大哥去哪里了?”

也没听到大哥的丧事就突然被加封为太子,他也很紧张。

朱元璋顿时得意一笑:“嘿,你大哥发现美洲了!”

说着他嫌弃地一看朱棣紧张中带着惊喜的表现,嘴角翘得更高了:“美洲到处是黄金白银,地方辽阔水土肥沃,好东西多着,不用担心你大哥跟你抢这位置。”

朱棣非常相信,那么到处是宝贝的地方,换他他也想要!

朱元璋突然脸色一沉:“日后,你们两兄弟里应外合,若是不能做的比历史上的‘永乐大帝’更好,老子死了也得抽死你!”

朱棣嘴角一抽:只抽他不提抽大哥,父皇还是一如既往的偏心。

但是已经有了如此好局面,华夏比历史上更早更快的发现美洲,大明若是还不能做得更好,他也不配被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自信一笑:

“父皇,您等着,我要把大明的国旗插遍全世界!!!”!

只不过,朱标大病一场后,与朱元璋进行了一番密谈。

两父子谈论的内容外人无从得知,只知道此后,朱标迷上了医学,还频繁往锦衣卫跑。

但是马皇后依然不放心,所以以皇后之尊亲自探望,以自身的天足来做一个榜样——身为一国之母的皇后都不缠足,贵族和富商追捧的风气自然就能慢慢消除。

马皇后还带走了对医学和对民间女子有怜爱之心的公主,也有其他公主有了其他安排,各自忙忙碌碌,不再被困在深宫之中只能学规矩。

朱元璋亲手撤销自己曾经立下的一系列规定,海禁、大明宝钞、缠足、殉葬等等,让他没少暴躁发脾气。

朱棣甚至还听到朱标说奇怪的外语,但是再问时朱标却说他听错了。

马皇后虽然不在宫中,但是宫中依然很热闹,马皇后有意在锻炼几个年长的女儿,让公主们在主持释放宫女之事。

天幕提过李渊释放宫女都能成帝王功德,加上已经知道朱棣后来会迁都北京,加上国库缺钱崇尚节俭,朱元璋在这一点上最为痛快,大手一挥,很快开始释放宫女。

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在跟宫女们介绍未来的出路:

在历史上去世的年份,朱标还是突发恶疾,出现了朱元璋最担心的事情。

但是好在,天幕提到朱允炆登基和朱棣上位时,朱元璋就猜到这些,并且还知道宫中的太医不如民间的大夫用药大胆医术高明,请了民间名医,还是把朱标救了下来。

洪武年间,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

没有经历丧子之痛,朱元璋也还没发疯,马皇后也没有受到刺激病倒,还能亲自带着太医一起去检查民间女子放脚的情况。

明初,缠足还没有到后来那么三寸金莲的变态级别,缠足的人也没有普及到全天下,反而是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缠足。

现在开始放足,能缓慢恢复,也有钱请大夫去疗养。

“你们可以回家,也可以进入官府的工坊……”

这群宫女有的是年龄已经很大,想家了要出宫;有的是到了

朱棣对此也觉得非常有必要,以致于后来他登基后继续保持了这一惯例。而且大明后面的皇帝也继承了明初的惯例,每一代都找外邦人学倭语或者西洋话,然后派出锦衣卫前去卧底,锦衣卫也成为了大明名贯中西的著名特工。

但是没多久,朱元璋就顾不上发脾气了,把事情交付给大臣和儿子们,自己就急急忙忙去陪长子去了。

朱标病倒了。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