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葬明1627》
葬明1627

第31章练兵三

当然,最后这个问道解决得益于赵平戎,他突发奇想,让人寻来许多雄黄粉,然后涂抹到士卒的脸上和身上,果然自此以后蛇鼠很少来侵扰,训练的进度也因此大大加快。

杨兆将训练的方法仔细的写了出来,交给了赵平戎,让他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进行训练。

对于特种部队的训练,其实杨兆在后世根本很少接触,唯一的接触都是在网上或者电视剧,电影之中,但得益于穿越之后在战场上的厮杀,让杨兆对其中很多东西有所感悟,将二者一结合,便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东西。

再往脸上涂上伪装的油彩,然后让他们躲入丛林之中,如此一来,极难发现。

在明末的优势之一,便是绿化那是相当的好,伪装起来实在是容易,但麻烦也有,蚊虫跟蛇鼠是对伪装最大的威胁,而杨兆的训练大都集中在要士卒们面对蚊虫蛇鼠的侵袭保证绝对的冷静。

但杨兆不管那么多,强令必须教授,他们也就只能低着头学了。

至于追踪狙击,其中追踪是最好办的,夜不收本身就充当斥候的作用,别的不敢说,但究追踪能力来讲,肯定是明军中的一流。

这件事也不需要杨兆过多担心,夜不收的本事已经足够了,自然还是由王文耀来教授,王文耀确实是个出色的夜不收,他将一些追踪技巧几乎倾囊相授。

有些新颖的做法让杨兆都叹为观止,经常会将一些王文耀的做法写入《练兵小得》之中,当然杨兆还是保护版权的,在注解上都是写明了王文耀的大名。

狙击则是一个颇为麻烦的问题,因为明末的火铳,无论是声音、准头、射击后的硝烟都无法满足杨兆对于后世“狙击枪”那般的要求,这一度让杨兆陷入麻烦。

他不是没有尝试过改造现有的火铳,比如给火铳加上膛线,再比如加上枪托,设计简易的消声器,但无疑都是以失败告终。

明军的火铳是仿造日本的火铳,而日本的火铳是仿造葡萄牙的果阿火绳枪,是典型的轻型火绳枪,别说是精确性了,便是威力都差强人意,经过杨兆的测试,五十步外,击中明军将军长穿的鳞甲或者布面甲都是无法穿透的。

就在杨兆为这个麻烦抓耳挠腮的时候,又是赵平戎给杨兆献了策略。

“若是火铳不行,何不用弩?”

这一句惊醒梦中人,对啊,为什么不用弩呢?虽然弩箭的准头肯定无法跟后世狙击枪相提并论,但是肯定是比这完全看脸的火绳枪来的好啊。

而且,弩也不难搞到,早在嘉靖年间,陕西就出土了一批前宋的神臂弩,当时大明官场非常高兴,认为这些东西大有用处。

由是着令兵部仿制,然后失望的发现,这玩意儿无论从成本跟威力上来讲都没法跟火铳相提并论,于是也就此作罢。

但杨兆现在训练的部队本就不需要考量成本的问题,更不是大规模正面作战,便于携带,可靠性高,五十步威力跟准头都相对足够的弩便是不二之选。

洪承畴得到杨兆的上书,倒是也不觉得有什么,陕西库存了不少仿造的弩机,杨兆要也好办,反正这东西现在边军用的极少,于是直接将囤积很久的四百多仿造的神臂弩批给了杨兆。

经过杨兆的测试,虽然还是有些差强人意,但是还是比火铳好多了。

杨兆学习后世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法,尝试着挑选出擅长使用弩机的士卒,然后教授他们爬树的技巧,使他们在粗壮茂密的树冠上隐蔽然后狙击敌方重要的目标。

几轮尝试下来,命中率还是有些感人,于是杨兆便又针对这个问题制订看《射敌要录》。

里面明确规定,射击的规则应当是优先射击着甲最华丽者,次者着披风喝令士卒者,再次者为骑马执鞭者,若是皆未索得,则不许射击。

杨兆可不愿意拿这些千挑万选的士卒去换一个普通大头兵,那可是要亏死的。

除掉装备仿造的神臂弩外,杨兆还给士卒们装备了另外一样武器,那就是“掌心雷”。

手雷这种东西在17世纪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西方所谓的掷弹兵,杨兆根据后世的记忆进行了设计,倒是并不困难,当然威力一言难尽,不过唬人还是足够了。

这种训练方式对于艾万年来说,确实超前了些,他忍无可忍之下以此质问杨兆。

杨兆确实淡然解释:“我练此兵,以技巧取敌也,岂需要正面争雄?”

除掉了搏杀,还有追踪狙击,以及战场救护,没错杨兆第一次引入了系统化的战场救护这个思路。

在明末的军事领域,无论东西方,都是没有系统的野战救护体系的,消毒、看护、治疗这些都是不成体系的,这也导致了非战斗减员非常多。

到了明末这个时节,火器已经大范围出现在了战场上,从西方到东方,冷热兵器的混用已经俨然成为了军事领域的主流。

艾万年不能理解,便算是洪承畴也有些看不懂,但洪承畴还是信杨兆的,勒令艾万年不许干预,让杨兆放手去做,他也想看看杨兆能练出个什么东西来。

杨兆在《练兵小得》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明军聊胜于无的战地救护体系,让杨兆触目惊心,在边镇的时候,他就亲眼目睹了因为救护不到位,消毒不合理而伤口感染生蛆,痛的满地打滚是伤兵。

在《练兵小得》中,杨兆提出了系统的护理的体系,包括草药囤积,包扎手法,开水消毒,按时清创,截肢保命,甚至还通过他的经验之说,提出了五到六种对治愈刀剑伤极为有用的草药。

杨兆也曾将自己的想法上书洪承畴,希望洪承畴在明军中推广,但被洪承畴婉拒,在洪承畴的观点里,士卒跟消耗品没什么本质上的分别,犯不着废这个事。

可杨兆却完全不这么做,因为他对这支部队的定义就不是要去正面对敌,特种部队便不应该跟敌正面交锋,而是应该取巧取胜,否则特种部队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杨兆的训练不重长矛,不重刀剑,只重短刃搏杀。

如果说前面那些训练军纪和协同力的方式让艾万年摸不得头脑的话,那么接下来杨兆对于作战技巧方式的训练就更让艾万年大跌眼镜。

除掉伪装,还有短刃格杀,之所以采用短刃,一方面是便于携带,另外一方面是便于隐藏,若是拿着长矛隐藏就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所谓一寸长一寸强,短刃无疑限制了士卒的单兵搏杀能力,所以训练他们的短刃搏杀能力尤其重要。

好在军中的王文耀深谙此道,便让他来做了总的教头,教以一些搏杀的技巧,然后让他们捉对厮杀,淘汰其中成绩较差的。

经过几轮筛选,一百三十人淘汰的只剩下七十人了。

在这种背景下,杨兆不得已便索性直接培养士卒具备一些基本的医学素养,毕竟他练出来的“特种兵”个个都是宝贝,可不舍得白白死了。

大部分士卒对杨兆的这些要求颇为不解,他们是兵汉,如今居然要教他们如何救人,这让他们相当错愕。

最基础的东西便是隐蔽,杨兆下令受训士卒都穿上他设计的“网甲”,所谓网甲就是用麻绳编制,然后在上面附上枝叶藤蔓,同时杨兆下令所有的服饰都必须采取暗色调,鲜艳的眼神都被取缔。

也是在这个思想的促进下,方阵战术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有,这并不局限于西欧,东方同样如此,明军已经开始运用长矛方阵作战了,而满清也是差不多,甚至比起明军更进一步,已经点出了野战重炮的科技。

因此在训练这中,明军大部分也强调方阵作战,以及跟火器的配合作战,典型的便是后来孙传庭经略陕西时常用的战车配合火器的战术。

阅读葬明1627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