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宋起关中》
宋起关中

第七十九章 春耕

一众人到了东郊早早收拾好的农坛处。

季春亥日。

这天清晨,刘义真自东门而出长安,身穿火红冕服,配以大带、蔽膝及袜舄,头戴冕冠,不敢有丝毫失礼之处。

在明代以前,冕服、冕冠其实并不是皇家专属之物。

相反,这是每个有品级的官员必备之物,只是冕旒冠数、章纹绣锦和天子、三公有所不同。

不!

这才刚刚开始。

众人又匆匆赶回皇宫,换上了自己的官服,前往耕田。

司旗举青旗,田鼓闲之。

司钲引铜钲立旗鼓之前,迭鼓鸣钲,歌禾辞。

印官秉耒。

巡检一人进鞭。

典史奉青箱播种。

一众农官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后,便轮到刘义真率关中百官进行“推礼”。

推礼便是要亲载耒耜。

而《周礼》明确记载: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刘义真如今乃雍州刺史。

放春秋时期大小也是个诸侯,所以便是要进行“九推之礼”。

刘义真上前握住耕田的耒耜,象征性的推了九下。

接着,便是一众高品级的官员依次开始进行推礼。

推礼毕,刘义真来到了观耕台。

此时不远处的耕田上还有一众农民。

他们把耜犁套在耕牛的头上,驱使耕牛前进,破开在冬天被冻住的土壤。

之后他们宛若艺术家一样在田地上挥洒,将田地修整成适合耕种的模样。

接下来有人小心的将沤好的肥料顺着犁槽铺好,使土壤更具肥力。

最后几个农民操作着能播种三行的三脚耧将种子一粒一粒的埋在土壤中。

值得一提的是,“三脚耧”的发明者正是提出“代田法”的赵过。

赵过一生都把自己奉献于农业。

在他任“搜粟都尉”时期。

不但天下粮产大增,还解放了农民的部分生产力。这使得直到魏晋,还有不少人为他立祠纪念。

所以说,能让百姓吃饱肚子的人,百姓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等播种完,这亩地便算完成了耕种。

印官此时也穿戴好朝服,带领自己的属官向刘义真谢恩。

这时一群耄耋老人齐齐跪在了观耕台前。

这便是最后一个步骤——颁赏老农耆民。

刘义真手中拿着一把种子,郑重的交给一个须发尽白的老农手中。

老农眼含热泪接过春种,跪在地上再三谢恩。

自此,礼毕。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本来老农叩谢之后便可以离开,可眼前的老农却跪地迟迟不起。

一众农官、礼官都急了,想上来捉拿老农,却被刘义真制止。

刘义真上前扶起老农,看他泪流不止,不解的询问:“春耕乃是喜事,老者何故悲伤?莫不是吾有失礼之处?”

谁知老农连忙摇头。

“使君有所不知,吾落泪不是悲伤,而是喜悦啊!”

“吾年少时曾听吾祖父说起,其年幼时曾观摩过大晋耕耤大礼,但之后胡掳入关,便再也没有见过了!”

“吾祖父一直盼望着朝廷重新归来,可惜直到亡故时也没有等来。之后便是吾父,再到吾。”

“吾本以为已是耄耋之年,恐怕此生再无望见到祖父口中的大晋耕耤大礼,没想到...”

老农再次泣不成声。

而刘义真只是默默轻抚其背。

“是啊...朝廷离开太久了。”

一百年。

三代人。

期间多少苦楚,多少期盼。

早已不能道焉。

等老农略微平复下来,刘义真才安抚老人说道:“老者之意,吾已知晓。”

“从今往后,每年的春季,吾都会在此主持大礼。”

“若不嫌弃,明年今日,小子愿再赐礼于老先生,如此可好?”

老农颤颤巍巍的趴在地上向刘义真叩首:“多谢使君。”

刘义真则认真的向老农作揖:“此为君子之约。”

“明年此时,山河依旧。”

——————

查资料要查疯了,还特意花了三块钱去知网上看了篇文献,嘤嘤嘤。

这就使得今天的耕耤大礼格外重要。

它不但标志着华夏古老的礼仪将重新在这片八百里秦川上绽放。

诣读祝位跪,众官皆跪。读祝毕,叩首,兴平身,复位。

又赞引行亚献礼毕,复位。

春耕对于华夏民族的重要性毋需多言。

更标志着关中,自此以后正式回归华夏文明的怀抱。

又赞行终献礼毕,又赞诣饮福受胙位跪,饮福酒,受福胙,叩首,兴平身,复位。

又行三跪九叩首。

礼毕。

特别是在关中。

因为之前胡人主关中,除了苻坚那几个极个别推崇汉化的君主,其他时期的官府基本都不怎么进行耕耤大礼。

时间一晃终于来到了春耕播种的时候。

礼官率先行三跪九叩首。

礼毕,礼官指引主祭官行“初献”礼。

礼官、主祭酒二人又引赞诣酒尊所,执事者酌酒,诣先农神位前跪,初献爵,叩首,兴平身。

一套流程走下来,正好到了正午时分。

你以为结束了?

其身后则跟着礼官,再之后才是王镇恶、沈田子等一众同样身着冕服的高官。

它关系到的不止是未来一年能否吃饱肚子,还涉及到治国之本。

这天,无论是世家的家主、州郡的郡守,还是远在建康的晋帝,都要穿着最庄重的朝服进行严肃的祭拜仪式。

阅读宋起关中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