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存亡之秋》
存亡之秋

第10章陈寿撰写诸葛集

陈寿再拜道:“谢张侯!”

张华道:“即将赴任,京城之内,是否还有欲做之事?”

陈寿想了想,道:“请求看望安乐公。”

陈寿道:“那张侯准许否?”

张侯笑道:“自然也,我手书一封,你明日便可前往。另外我让文大夫、郤大夫随你同行。”

陈寿道:“臣不敢。诸葛丞相,名震宇宙,臣只因朝廷怜爱,故让臣著故事集耳。”

刘禅看了眼旁边文立、郤正,对陈寿道:“这人一老,就是糊涂,你要著故事集,我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若需要收集故事,当请文、郤二君,协助与你。”

陈寿道:“谢恩公。在下这次告别,多年后才会赴京,而公已老,担心再也不能相见矣。”

刘禅难笑道:“我苟且多年,但少一死。下次赴京,你定会闻名天下,不必再念及老夫也。”

陈寿于是起身拜道:“陈寿就此告别,公请珍重。”

刘禅也起身,道:“你有才,定能成功,定会成功。”

短暂相会之后,陈寿离开了安乐公府。

对于刘禅这人,陈寿或许也没什么怀念,能看一眼就已知足。

二人的这次相会,即为最后一次。

走出安乐公府。

陈寿也即将与自己一同前来的文立、郤正告别。

三人离别前,文立道:“匆忙一见,即将远去,本想叙旧,实来不及。”

陈寿道:“我会回来,定还会再见。”

郤正道:“张侯让你著诸葛亮集,我会派人将收集文书档案邮与你。”

陈寿道:“谢二位先生。”

文立道:“旧主安乐公,当如何评之。”

郤正道:“我亦有此问,不妨说来。”

见二人这般提问,陈寿思索一阵,道:“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通俗意思为:刘禅任用贤明的丞相就能成为遵循大道的明君,被宦官蛊惑就变成昏庸之主,古人说:‘白丝没有确定色彩,得看用什么颜料所染,’这句话确实令人信服啊!

文立、郤正听后皆叹气,文立道:“君才可著蜀书。”

郤正道:“若有需求,可来找我。”

陈寿道:“谢文先生,谢郤先生。时日不早,承祚就此告辞。”

于是陈寿别了文立、郤正,去往平阳赴任。

再看刘禅,他在安乐公府度过了晚年。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晋廷谥刘禅为思公。刘禅

六子刘恂,继承刘禅的爵位为安乐公。

到了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刘禅次子刘瑶、四子刘瓒、六子刘恂、七子刘虔,或皆死于永嘉之乱。

几年之后,陈寿再次进京。

陈寿将编著的《蜀相诸葛亮集》(又名诸葛亮故事集、诸葛氏集)共二十四卷,上交朝廷。

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覈上第七。综覈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通俗意思为:臣陈寿等人上奏:臣此前任著作郎时,侍中兼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上奏,让臣编写原蜀国丞相诸葛亮过去的事迹。诸葛亮在毗领辅佐危险的邦国,凭借险阻而不顺服朝廷,然而还要存录他的言论,以好的言行被遗失为耻,这实在是大晋光明的最高恩德,这个恩泽覆盖天下没有极限,自古以来,无与伦比。臣于是就自行删除重复篇目,分类编排,共二十四篇,篇名如上。

集正文第一段: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通俗意思为:诸葛亮年少就才华超群,器度宏伟,他身高八尺,容貌壮美,当时的人惊讶他的才学。因为汉末动乱,他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田野里躬耕劳动,不追求名声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觉得诸葛亮有非凡的器量,于是三次到草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感觉刘备是英雄豪杰,于是解下衣带,表达真诚,和刘备深结于心。到了魏武帝曹操南征荆州时,荆州之主刘琮献出荆州投降,让刘备失去大势且兵力弱小,无立足之地。诸葛亮当时二十七岁,便向刘备献奇策,亲自去拜见孙权,请求东吴援助。孙权一向佩服刘备,又见诸葛亮奇特雅致,于是很敬重,便派三万人去援助刘备。刘备用东吴的军队与武帝交战,大败曹军,乘胜出击,长江以南全部平定。后来刘备向西夺益州。益州平定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到刘备去世,新君年少,国内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一人决断。诸葛亮对外结盟东吴,对内平定南中诸郡,制定法度,整顿军队,专研器械,对各种事务研究很深,法令与教化严明,奖赏与惩罚具有诚信,没有一种恶事不被惩罚,没有一种善事不进行奖励,形成了官吏不藏奸,人人自律,路不拾遗,强不欺弱的局面,风俗教化肃然有序。

集正文第二段: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通俗意思为:那个时候,诸葛亮一直不变志向,进攻如龙腾虎视,囊括四海,撤退即跨越边境,震动天下。他常担心自己一旦去世,蜀国就没有进攻中原,抗衡魏国的人,所以他用兵不止,炫耀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能,是以治理军队为擅长,运用奇谋计策则不足,治理民众的才干,优于统兵的将领。他所遇到的对手,是当时的人中之杰,再加上人力的多寡不对等,攻守双方的位置不同,所以他虽然连年用兵,却未有成就。以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成父,都是估量了自己的长处,而不能兼顾文武。诸葛亮治国的才能,与管仲、萧何等同,然而他

手下没有王子成父、韩信那样的人,所以才使得功败垂成,追求的大义没有实现啊!这大概就是上天所安排的归宿,不单凭智力可以力争的。

集正文第三段: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通俗意思为:曹魏青龙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军兵出武功,分出兵力屯田,打下长期驻扎的基础。这年秋天病逝,百姓追念他,把他的事迹作为谈话的内容。到了如今,梁州、益州的百姓,称赞追述诸葛亮的话,好像还在耳边回荡,即使是《甘棠》歌颂召公,郑国人赞扬子产,也无法与人们怀念诸葛亮相比的。孟子曾说:“用使民众安逸的方式使用民力,民虽劳苦而无怨言;用保命的方式诛杀罪犯,罪犯虽死而没有愤恨。”确实如此啊!有的评论认为诸葛亮文采不够华丽,过于叮嘱周到。臣认为咎繇是大贤,周公是圣人,考证《尚书》,咎繇的言辞简略而雅正,周公的命令繁琐而周全。这是为何呢?因为咎繇与舜、禹一起商议,周公与属下臣民一起用誓言自我约束的缘故。诸葛亮所谈话的对象,全是人数众多且平凡的士人,所以他的言辞文采不能显得过于深奥。而他遗留下来的声威教化之言,都是对事物认识综合的言论,其公道诚恳用心,都表达在文章里,从中足以了解他的思想见解,从而对现在大有益处。

集正文第四段: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通俗意思为:臣伏在地上恭敬地思考陛下追寻古代圣人的事迹,胸怀坦荡而无所忌讳,所以即使是敌国的诽谤言论,也全都存录而不加改动和隐讳,以此来昭示我朝宽宏豁达的治国之道。谨录此文呈报著作郎官署。臣陈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西晋泰始十年(274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陈寿献上《蜀相诸葛亮集》。此集得到了司马炎的高度关注,高度评价。

陈寿因此再次被授予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后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之人,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了司马炎的嘉奖。

陈寿向司马炎呈上《官司论》共七篇,文论依据典故,论所要沿袭和革除的东西。又呈上《释讳》《广国论》。

一时间,陈寿成为西晋朝堂的大红人,皇帝司马炎,中书令张华、中书监荀勖等都非常喜欢他,认为他文采出众,连班固、司马迁都不能相比。

那么完成《蜀相诸葛亮集》之后的陈寿又有哪些事迹,之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蜀人何必为难蜀。

陈寿略惊,又镇定道:“下次入京,当献上《诸葛亮集》,还请张侯与荀侯审阅。”

张华笑了片刻,道:“我听闻令尊曾为马谡参军,马谡因战败被贬,家父亦受责罚。后来你为卫将军诸葛瞻帐下主簿,多年不受待见。所以此般著集,当为公正,不宜偏私。”

刘禅开心道:“陈承祚,免礼,你能来看望我,我甚为快乐!”

文立道:“公,陈承祚即将出任阳平县令,此次前来,便与公告别。”

其中陈寿,被推举为孝廉,授予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

陈寿拜道:“谨遵张侯教诲。”

刘禅惊讶道:“荣升县令,向你道贺!”刘禅欲拜陈寿,陈寿赶紧扶住,道:“公不可拜臣也。”于是刘禅未有行礼。

郤正道:“陈承祚是蜀之代表,得到天子召见,当今张侯(张华)、荀侯(荀勖)爱惜其才,又希望由他著诸葛亮集。”

刘禅感慨道:“原来陈县令乃有大才,怪我当年有眼无珠,让你受苦,我在这向你赔罪。”

陈寿道:“陈寿遵命。”

张华道:“你热爱写作,荀侯(荀勖)等朝中之人都希望由你来编著蜀之故事,如作诸葛亮集。外任之余,当著文卷,回报朝廷。”

自梁益六子入洛阳,除李密因个人问题,一时未获任用,其余五人皆得妥善安排。

到了第二日,陈寿便与文立、郤正一同去往安乐公府。

此时的安乐公刘禅,早已没有了当年蜀中之王气,犹如败坏之朽木。

见到刘禅,陈寿依然行大礼,道:“臣陈寿拜见安乐公。”

见刘禅欲跪,陈寿震惊,赶紧扶住刘禅,道:“公不可也,不可也。”于是扶刘禅入座,刘禅又叫他坐在身旁。

刘禅道:“我已老朽,时日无多,但愿你向诸葛丞相一般,名垂千秋。”

张华微微点头,道:“效命新君,不忘旧主,此为善也。”

在他上任县令前,张华与陈寿进行了一次谈话。

张华道:“承祚,此次你出任阳平县令,便为新之开始,当尽职守则,上报答天子,下惠及民众。”

阅读存亡之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