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西游之灵台方寸》
西游之灵台方寸

第6章金丹大道

此经全文成于魏晋时期。

抱朴子葛洪、山中宰相陶弘景皆为此派所尊,乃至青莲居士李白亦曾习于此道。

其中道家先贤抱朴子葛洪开于罗浮道统。

茅山派为上清宗坛、道门主流。

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

渐有权。

则行知行合一之道。

有心、有力、不损害妨碍到自己,这是姬诩行此道之因。

姬诩实无将众生之担全于己身之德。

后知此世为神话世界为西游世界。

姬诩更奉。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理。

三皇五帝,圣王先贤,尚留人于自强,况姬诩此时之力乎。

人道在代代相传、自强不息、万众其心,方合苍生万灵之繁衍,大道天衍之遁一。

自知神圣之伟。

姬诩之心。

既为。

长生久视。

自在逍遥。

随心所欲。

姬诩悟道之因,在于欲求无上之法得无上之力,以保身由己意。

己心喜之,则从心而动,不为外物所滞。

己身不愿,则不改本意,不为外力所动。

姬诩之道,表于修仙,实全在一心。

当为。

心道。

心内纳之,锦绣山河,万千社稷,皆可允之。

心外拒之,亘古匆匆,沧海桑田,皆一拒之。

吾心即道,混元如一,既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乃至非我想者不入我心既为心外。

心外之徒,诸天神佛万界众生,皆为外道,以魔降之。

姬诩已明本心见不生不灭之本性。

此即明心见性。

正所谓。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既曰。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姬诩已明己道,再听老子讲经之言。

又是一变。

此变明于姬诩心中,入于姬诩道中。

姬诩此时正合清净自然之法。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道光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

姬诩心中明之,此乃老子传己身仙道也。

仙者。

一人一山。

为攀登大道之途径。

姬诩于老子传经之言中已得此间之法。

以精、气、神为基础。

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

入玄牝之门使道复归于无极。

此为金丹大道也。

所谓。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

三家合一家,倏尔身心定。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

采来勤锻炼,化就紫金霜。

灵窍慧光生,性现尘情灭。

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

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

此金丹。

圆坨坨,光灼灼,诚明兼该。

净倮倮,赤洒洒,色空不着。

实为代道而言。

金者,坚刚永久不坏之物。

丹者,圆满光净无亏之物。

以借金丹之名喻本来圆明真灵之性也。

(当然,真的于体内炼出一颗金闪闪的大道之丹,亦未必不可成道。)

姬诩悟明此道,将其亦表为四步。

一者,褪凡为仙。

或修阳神金丹、洞天福地、元婴气血、符箓器物、信仰权柄等种种之正道。

或修请仙扶鸾、问卜揲箸、悟百家道理、朝真降圣、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入定坐关、采阴补阳、攀弓踏弩、炼丹服药之类的傍门。

以求长生不老。

但不得全功难成正果。

虽可凭此有些许超凡之力,但论及长生确如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到底都是一场空。

若志意懈怠,则岁月磋跎。难逃五劫,生、老、病、死、苦之劫,终为冢中枯骨也。

二者,已然为仙。

此仙以得长生。

精修上述一者,入得五仙之数。

五仙者,天地人神鬼也。

修成此五仙者。

或可白日举霞飞升,上天为官。

或可遍游三山五岳,清净自在。

或可保形神而体固,游戏人间。

或可享受万民香火,苍生敬仰。

或可居于冥冥所在,职司阴府。

但其长生乃因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之法,所以鬼神难容,每五百年上天会先后降下三灾既雷灾、火灾、风灾来侵害。

雷灾。这雷乃天雷。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

火灾。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烧为虚幻。

风灾。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

i]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

若能度此三灾,方可与天长寿,与地共存。

如为散仙之数,却需偿还因果了却情念舍弃贪念驱除淫邪勘破虚妄固守自我,方可度劫而生。

若有后台背景,如入天庭地府蓬莱灵山之门,或可消缓劫数甚至无视劫难。

此境中人虽有天地之寿,然天地亦有寿尽之时。

到时天地重归于混沌,却也难逃于此。

要想得以不朽尚需更近一步。

三者,仙中神圣

于二者之上,或于天地行法积攒功德或教化众生蕴以气数气运或得以大机缘或悟通大道玄妙。

于己身产以不灭灵光生以金性。

可称金仙也。

此时以凝三花而聚顶聚五气而朝元。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不入轮回超脱命运。

可横渡混沌大千游遍古往今来。

真名化身传于诸天万界。

此境无分前境何种都可称金仙也。

如于此境行至高深之处。

于道家可称大罗金仙,为天尊业位。

于释家可称大罗觉仙,为佛陀果位。

不为两者则为太乙之数。

(太乙者,不拜三清,不朝灵山。

然因此间由太上所辟,太上所衍,于众生有大恩。

诸般道途实入其门下矣。

皆出于太上大道之门。

此门,众妙之门也。

既玄门也。

道、佛、散仙皆在其中。

如孙悟空亦称太乙仙。

镇元子与三清为友亦为太乙玄门,弟子亦称太乙仙。

此天尊、佛陀之位,非必指其道行、法力,有大功德之辈,不精于此,于天地有大功,也可得此位。

亦有大神通者不明号于尊位。

道者如。

张道陵,为开道教之祖,称祖天师,为天庭四大天师之一,一记五雷正法,节制诸神,号令众仙,破山伐庙,扫荡群魔。

杨戬,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为显圣真君,居灌洲灌江口,手执三尖两刃枪,闷来时担山赶日,闲来时接草量天,虽尊天庭令,听调不听宣。

佛者如。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化身无量,存无量世界,解救无量生灵。凡有善信,遇于劫灾,念其名号,既消灾解难。

地藏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方成正觉。号幽冥教主,坐镇轮回,成就佛教善信或入极乐世界或渡六道轮回得来世福报之言。

此两者虽称菩萨却于佛中亦为先。)

话归于金丹大道第三者。

此境天地寂灭而我不灭,万物未成而我已生。

可谓。

历亿千万浩劫而无垢,经千万盘古而不坏。

堪为以于己道走到极致。

亦为姬诩所悟有的金丹大道之极致。

然虽以得证永恒,但却仍居于大道之下,难脱其道。

四者,混元大道

此境姬诩不知其名,不见其貌,不得其意。

如朝菌不知于晦朔之时,蟪蛄不知于春秋之期,燕雀不知于鸿鹄之志。

或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姬诩观于此境与金仙相论,却要比以人望天之高,以凡比仙之巨,还要大不知几何哉。

明此混元之名。

实乃因西游中的一段描述。

那仙童推开格子,请唐僧入殿,只见那壁中间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设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几,几上有一副黄金炉瓶,炉边有方便整香。

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道:“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谄佞出来的。”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此段描述地仙之祖,镇元子于西游世界的地位。

任孙悟空有大闹天宫的实力,却仍难逃其一记袖里乾坤。

要知此时孙悟空虽西游未成未至灵山,未有佛陀觉者之果位。

却亦有大法力大神通。

其经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花果山孕育,自开天辟地鸿蒙初判以来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生,习得长生后,取神兵闯地府号齐天,食蟠桃吃珍馐喝仙酿偷吃了太上老君五个葫芦金丹,先自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浑做金钢之躯,又经太上老君八卦炉中一炼,才有大闹天宫之时。

此时有诗证曰。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

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方知其实力。

至西游时其亦称为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

如此可见镇元子之实力。

原文言之,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筒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

其门下出的散仙不计其数,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

当日带领四十六个上界去听讲,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

其既带领诸弟子上天听讲,又是与三清为友。

可见其可能亦有此混元道果之道行,或者与此间不远矣。

姬诩以之为凭,将此境命为混元。

道果,乃修道之人成道之果位。

姬诩以之,此境己道已媲美大道之力。

乃至更胜一筹。

果者,精华之所在,于原有之基础,升华而得。

可见此混元道果者,或许更在大道之上。

或许乃至超脱大道,亦未尝可知。

如此四者,既为姬诩所悟金丹大道。

所谓。

难!难!难!道最玄。

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

空言口困舌头干。

如此可见老子之恩重。

姬诩所得实乃大道玄妙之要略。

此间讲道完毕。

姬诩拜谢老子师恩。

老子道曰,“汝既有所得,当汝机缘所至,不必做此小儿姿态。”

姬诩感曰,“幸得师傅点拨传道,使徒儿一观大道之玄,明此通以混元之法,以有成就大道之机,弟子铭记此恩,焉能不知礼。”

礼成既起。

老子又问其所得几何。

姬诩道曰。

我身在地却非人。

我命在我不在天。

待得功成九九转。

丹成跨鹤至弥罗。

老子含笑道曰,“汝有此悟,大善焉。”

《黄庭经》后世亦有此经乃道之本经,含上清大道为上清派之本经。

其传为为上清派祖师紫虚元君魏华存所作。

此身之道为何道?

方至此界始闻此世为周朝王室。虽无后世之享乐,却身份尊贵甚至可一言定人之生死。

姬诩送别诸子群贤。

(上清派亦传有《上清大洞真经》。

又见此界民生艰苦,心有善意不忍见民众受难,发仁德之心。

然虽有善圣之心,却非至圣母。

损己利人,姬诩不为之。

姬诩感而拜之。

老子既讲《黄庭经》于姬诩曰,“你虽于己道已有所悟又因此次论道得闻诸道,但本根尚未明之亦未明得通道之法,今我讲经助你,望你能一观己身之妙理悟明大道之玄机。”

此方论道圆满结束。

而此世姬诩自幼诵悟此经,也是其明悟此世乃西游世界的原因之一。

此世此经乃太上化身三宝君,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传大道之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者(此三洞经符乃道之纲纪),于人间教化众生时所留。

随着老子讲经,姬诩开始问道己身。

此时不精悟道却知儒理。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

道教大宗师陶弘景创立茅山派,尊三茅真君,撰《真灵位业图》。

与老子归于周之藏室。

老子既曰,“今你已入我门下,我自当传道于你。”

阅读西游之灵台方寸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