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独治大明》
独治大明

第五百三十五章 有金闪烁,状元问世

朱祐樘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突然话锋一转:“你如此年纪,若是国内任职,哪怕熬资历,你都能熬到尚书一级。朕有一事不明,因何在殿试的答案上表示如此强烈的出海任职意向?”

以原先历史上的张璁为例,落榜七次还想继续考取进士功名,大名鼎鼎的李春芳高中状元的年纪都已经是三十七了。

若不是现在的弘治朝的进士人数扩到六百,而且朝廷越来越重视考生的务实性,严嵩这种小天才亦得再蹉跎两届才能高中。

严嵩在年少时读书有天赋,进入官场亦表现出他超强的个人能力,所以此次提前进入官场亦算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情。

哪怕他现在还很年轻,但金子总会发光。

朱祐樘知道这帮人已经有了前往海外的觉悟,便是轻轻地拍了拍手。

十二名小太监出现,每个人都抱着一个长条锦盒。

朱祐樘显得言真意切地道:“这是朕给你们的一份礼物!朕知汝等皆为天之骄子,然大明今已四海无敌,想要再上台阶却是需要眼界更高的国家栋梁。今日朕将汝等送到海外,非朕绝情,而是大明需要你们帮着看世界,亦需要你们将来能帮助大明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臣等必定竭力报效朝廷,报答陛下的隆恩!”王守仁等新科进士为皇帝的真诚动容,当即郑重地表态道。

事毕,皇帝乘坐龙辇离开。

小传胪的考核继续,除了刚刚抢先踩陷阱的伦文叙外,其他十一人都有机会角逐最风采的状元的位置。

即便是要前往海外任职,但如果有着状元郎的头衔,那便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更是有助于他们将来的仕途。

这一日,大明举办盛大的传胪大典,受世人瞩目。

在朝阳的晨辉中,这座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慢慢地苏醒,前面的午门的钟鼓楼突然响出一个悠扬的钟声。

“吉时到,百官率贡生觐见!”

午门的三道门纷纷开启,一个太监的声音从紫禁城传出。

文武百官在尹直和王越的带领下,从两侧的掖门进入,穿过金水桥,进入奉天门广场,而后拾级而上,来到了奉天殿之上。

随着正四品以上的官员进入,殿内响起了山呼万岁的声音。

身穿龙袍的朱祐樘出现在这里,而状元的人选已经敲定了下来。

新科状元郎在天下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亦是士子的风向标,即便皇帝有权敲定任何一位新科进士为状元郎,亦是要谨之又谨。

像原先历史的嘉靖皇帝为何令人诟病,正是他在选择状元这种大事上,竟然因为一个梦,便将排名在一百零七名的秦鸣雷选为状元。

只是朱祐樘想要有所作为,亦希望能够得到真正的人才,所以还是需要认真地权衡,从而选出一个最优的人选。

“诸位贡士听宣!”

奉天殿前,六百名进士穿着崭新的进士袍服,正跪在汉白玉阶前。

他们默默地低着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紧张和期待的表情。随着名次即将揭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气氛,只有偶尔传来的鸟鸣打破了周围的静谧。

唐寅跪在人群中,他的心跳得像是要从胸腔里跳出来。

尽管他此前自信满满,但终究比试的不是作画和写诗,而是比拼的是学问和能力,现在等待的过程让他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紧张。

特别在亲眼见到皇帝的那一刻,他内心对状元的位置更加的渴望,却是一改以前的洒脱,只希望辅助这位明君为大明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眼前不断浮现出自己名字被宣布为状元的那一刻,那种荣耀和自豪似乎已经在他的想象中上演了无数次,只希望昨天的梦能成为现实。

王守仁等参加小传胪的新科进士同样紧张,只是伦文叙的希望变得十分的渺茫,而严嵩深知自己走入十二人之列已经是祖坟冒青烟。

按说,只有十二名参加小传胪的新科进士才有希望,但其他人员都希望出现奇迹,所以心里默默地祈祷自己能成为状元郎。

奉天殿内传来了响亮的声音,宣布状元的归属——“殿试一甲第一名:唐寅!”

这一刹那,唐寅仿佛被电流击中,全身的神经都在颤抖。

在旁边的人提醒下,他猛地站起来,脸上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阳光般灿烂,只是突然间仿佛不会走路般差点摔倒。

感受到周围投入的羡慕目光后,他终于知晓因何世人都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因一首出彩的诗作博得满堂彩的待遇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此时此刻,他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亦将会成为整个大明的焦点。

跟乡试和会试公布名次的顺序不同,金榜是从一甲进士的名单开始宣读,然后是二甲进士名单和三甲进士名单。

在这份名单之中,唯有一甲进士才有资格进殿面圣。

“殿试一甲第二名:王守仁!”

殿中的声音再度响起,亦是让王守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狂喜。

虽然他年少成名,但他的父亲王华太过于耀眼,以致大家似乎只知晓他是王华的儿子,却根本记不得他王守仁的名字。

只是现在他成为了新科榜眼,虽然他跟状元的位置棋差一着,但亦已经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殿试一甲第三名:严嵩!”

正羡慕地望着前面唐寅和王守仁的严嵩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嘴巴不可思议地张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论八股文,自己根本不在前三。

论急才和文彩,自己亦无法跟唐寅等人相比。

论背景和家世,自己给王守仁这种官二代提鞋都不配。

只是他竟然被皇帝点为新科探花郎,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涌上心头,他的脸上露出傻傻的笑容,整个人如坠梦中。

“探花郎,请跟本官进殿谢恩吧!”一个传胪寺的官员对严嵩的反应并不意外,脸带微笑地上前轻声道。

奉天殿,俗称金銮殿。

进到殿中,一股无形的威压扑面而来。

要知道,这殿中站着的是大明王朝正四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更是有着早已经名扬天下的一众朝堂大佬。

在湖广亲自一地一尺丈量田亩的农业部尚书刘忠,为大明开疆拓土的靖国公赵承庆,还有当年在京城敢动用尚方宝剑斩杀勋贵的军机阁负责人王越。

当然,最让三人感受到压力的还是龙椅上的皇帝,这位百年难得一见的雄主。

朱祐樘之所以选唐伯虎,既是因为唐伯虎的才华和潜在的治国能力,还有便是华夏不仅需要军队进驻海外,而且还需要华夏的文化瑰宝俘获海外万民的归顺。

随着定诗题明月,三人亦是纷纷拿出了诗作,而唐寅的诗作《把酒对明月》最为耀眼。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亦已登天子船,我亦要上长安眠。

奉天殿上一圣君,万树梅花月满天。

……

传胪大典结束后,文武百官和新科进士恭送皇帝离开。

朱祐樘对这场传胪大典还算满意,只是这终究是一种仪式,从奉天殿离开便径直前往西苑的养心殿处理政务。

今日的荣耀注定属于唐寅、王守仁和严嵩三人,他们将进入最为风光的御街夸官环节。

三人从御道离开紫禁城,随着礼队向左拐,便来到了张贴金榜的地方。

按历年惯例,金榜会悬于长安左门,此门又称龙门,有鱼跃龙门之意。

在金榜高悬昭告天下之时,顺天府尹、宛平和大兴两个县令向三人走来,给他们三人分明戴上了大红花。

唐寅三人被扶上高头大马,而后便踏上早已经人满为患的长安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们三人身着华丽的袍服,胸前佩戴着象征荣誉的大红花,正是春风得意地骑着马走在长安街上。

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一起欢呼着,为这三位新晋的状元郎、榜眼和探花郎大声喝彩。

唐寅为状元郎并没有引发舆情,且不说早前的造谣已经大白天下,而且现在的状元郎可是要出海历练的。

且不说唐寅已经证明他的真才实学,单是他敢于前往海外任职的勇气,大家便已经没有理由对这种为大明冒险的人质疑。

这一刻,唐寅、王守仁和严嵩的风光无限,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骄傲和自豪。

只是他们心里都清楚,此次的风光之后,他们需要全心投入新的工作中,力争成为大明王朝的栋梁之才。

特别是他们即将前往海外,亦需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本章完)

江西是科举大省,他能够以十八岁的年纪中举,已经是十分出彩的事情,所以在江西已经是小有名气。

只是乡试阶段主要依靠天赋和运气,但到了会试这个层面,举人考生之间其实已经是越来越卷了。

朱祐樘看着眼前这个略显青涩的年轻人,微微一笑地道:“汝等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材,朕将你们派出去,并非要你们涉险,而是希望你们能够得到历练,将来更好地为国为民谋利。严惟中,朕给你一个机会,现在后悔前往海外任职还来得及?”

“请陛下将臣派往最能历练之地,臣只愿能成为国之栋梁,将来好辅助陛下治理国家!”严嵩仰起脸,显得忠心耿耿地道。

众人的目光纷纷集中在这名出列的新科进士身上,这个新科进士显得十分的年轻,但相貌平平,木讷的反应明显少了一种聪明劲。

国初的生源少,加上很多都是考几届不中就去做举人官,所以会试的竞争小。只是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举人执着于会试,导致会试不仅人数增加,而且是越来越高质。

朱祐樘知道严嵩绝对是一个聪明人,亦是望向其他人道:“你们之中有谁是不想前往海外任职的吗?”

“臣等听凭陛下差遣!”王守仁等十一名新科进士当即表态道。

或许考场中有侥幸的政治投机分子,但他们在考卷上不仅表现了愿意,而且在文章中亦是剖析了派遣官员前往海外任职的重要性。

“臣今已十九!”严嵩内心十分惶恐,显得十分紧张地回答。

严嵩是江西分宜人,出身寒门,少年聪慧,善于作对。去年在江西乡试高中,虽然不是最年轻的江西举子,但亦是让人瞩目。

“臣在!”一个身材高大且浓眉大眼的年轻人出列,声音明显有些颤抖,显得十分激动地回应道。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世人都称陛下是圣明天子,臣能生于当世乃臣之福也!今陛下欲拓海域,臣虽年少,亦晓帝之远志。臣从小读书便以忠为第一教义,今知帝之远志,又岂敢留下国内安乐?故臣愿往海外就职,纵是九死,亦要替陛下谋万世之基业!”严嵩跪下,显得声情并茂地表明立场。

唐寅等人听着这番有理有据的言论,虽然觉得有些肉麻,但对这个年轻人的觉悟不由得点了点头。

虽然他们内心亦想在国内享乐,但却知晓海外更需要人才,而他们新科进士连前往海外任职的勇气都没有,那将来凭什么得到皇帝的重用呢?

古往今来,王朝最重要还是人才。

大明既然是要将触手伸向海洋,那么不仅需要军队控制,而且还需要官员协助治理,这样才能达到融合的目的。

只能说,朱祐樘的横空出世,正在慢慢地改变原来的历史轨道。

从对方的衣着和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来看,此人非富非贵,只是不明白为何能够引起皇帝的特别关注。

朱祐樘审视着这个后世恶名昭著的历史人物,亦是没有想到竟然在这里遇上了:“年庚几何?”

阅读独治大明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