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乡村四十年》
乡村四十年

第4章初试

在这个紧要关头,杨木与祝子林背着铺盖来到村里,章会计帮助找了一间已经清扫过的泥土房,算作公社干部下村蹲点落户的地方,这里就成为他们两人吃住的地方.

乡里大小干部全部分工联系到村,杨木与一名部队转业的干部祝子林一同分配到一个较为落后的村,负责这项工作的落实.

这个村名为章水村,距公社所在地有10公里,位于沿海省西部盘地,有大片的农田,还有缓坡丘陵,一条长年不息的溪流穿村而过,村庄依溪而建,全村有1000多人,是一个中等规模村庄.

村里还配有一名一年到头半清醒半糊涂的村内当家已年过六旬的章会计.

全村下分9个生产队,一部分比较精干的生产队长,也不按步就班,以队为战,各自打着小算盘,准备着如何分田分地,村集体土地无序分割.村里干部已经掌控不了局面.

还有一些村里农电工,财务出纳员,粮食保管员,赤脚医生,拖拉机驾驶员,乡里的赤脚老师,电影放映员,广播员,乡镇企业职工等等人员,他们在不同的岗位,虽然干着非自己生产队的农活,但也在生产队记工分.

他们相对是村里出身好,有知识的人员,群众中有面子,轻松活干得好好的,分田到户也不知对自己有多大的改变,一种等待观望,贪图安逸维持现状的思想较为突出.

因时间仓促,联产承包制的落实,村里没有一个成熟的操作性方案,大家简单地理解为分田单干,王书记也想不出一个能说服大众的办法,用眼角不断瞟着乡里来的二位干部杨木他们,试图让他们来解决这些问题.祝子林为解村干部的围,也加入到争论的队伍里,争争吵吵的已过了深夜12点,也没有一个结论.

杨木认真听着大家的意见,还不时找不同类型的生产队长,村级干部在偏房个别谈话,深入了解村队相关干部的想法和分析可行性做法.

不管声音多大好象都与他无关,杨木就象一个认真读书的学生,按照他的思维模式村集体如何留成,新增劳动力如何保障土地,男婚女嫁田地如何去留,今后农民建房用地,村集体修路修渠道用地等有一大堆思考的问题,不断地向老师们提出,并不断在工作本子上记录着,他在本子上不断标记着不同符号,然后,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方案,在本子划划写写中形成初稿,他俏俏地将村里王书记叫到另外一间房内,简单讲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步骤,并暂不亮明方案底牌.

最后会议由王书记宣布.明天以生产队为单位,召开户主会,由各队户主讨论并拿出具体方案,由明天晚上再集中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各队提出初步方案,再由村集中统筹考虑决定.

亲身经历这些重大历史变革,参加工作还不满二年的的年轻小伙子杨木就象改革浪潮中的漂流一叶,随波逐流.

有一种新鲜的喜悦,一切是那么地自然,迎着新时代的到来,没有老干部们的诸多纠结,也没有老农民的那种渴望,更没有大队老干部的那种无奈.

对于一个参加工作才二三年,刚二十出头的杨木来说,解决这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确实是一种考验.

面对这样的情况,村支部王书记试图通过他的权威及时平息乱哄哄的局面.

将近有两年左右时间农村基层组织-人民公社与乡人民政府并存,在设置乡党委领导制的前提下,设立人民公社正副社长.乡人民政府正副乡长.

晚稻已收割完毕,秋季的一天,乡里召开全乡脱产干部和全乡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大会,乡党高官在大会上传达了上级的指示精神,要在下年度春季播种期前,全面地完成土地承包制度的落实.

然而,各生产队长各抒自见,有的因家中人口多劳动力较多,可能分到更多的田地,更是迫切,情绪高涨.

有的家中人口单薄,劳动力少,可能分的田地少,又没劳动力,不想这么快就分家.

你一言我一语,因言语不和挥拳相加,有的敲桌骂娘,互不相让.

为使生产操作分工更具体,各村将生产队集体土地分到户,称之为落实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个五十年代建成并存在二十多年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体系全面瓦解,一个以户为生产基本单元的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形成.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改革风起云涌,

来村之前,祝子林就与杨木说过,他是当兵出身的,虽然在部队里也算是连级干部,但转业时间不长,农村工作不熟,这个工作主要靠杨木来担当了.

到村的当天晚上,与村干部商量后,及时召开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分析全村如何开展这个土地联产承包制的落实,这次承包制的落实关键在生产队长和生产队会计,因各生产队之间土壤性质不一,人均耕地面积不一劳动力和潜在劳力不同等情况,很多各自打着小九九,还有前期的一些小动作,为自己争利益,各个在会上争执得面红耳赤,会场一度乱成一锅粥.

初试

特别是一些担任着大队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妇女主任等村级干部的,平时开会啦,村里事务啦,一天下来,真正在田里实际劳动时间仅二三个时辰,但和一天到晚在田里劳作的村民们一样的记工分,一年到头相比较是生产队内分红较高的.

平时既能得到村民的尊重又有村队重大事务决策的参与权,分田到户意味着许多特权消失了,田里的一切农活都要自己干了.他们感觉到这新政策打破了自己优越的生存环境,心里燥动不安.

村支部王书记已有五十多岁,能认识报纸上的常规字,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全靠记忆.

一九八四年后就直接取消了人民公社,由乡人民政府取代.

村级生产大队这个组织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大队下属的生产队随之分成若干个生产操作组.

阅读乡村四十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