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谁在害朕!》
大明:谁在害朕!

第5章 早朝

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昆党、秦党,六党各抒己见,各执一词。

现在终于盼到了皇上龙体痊愈,这些未决之事也不能再拖了。

因为战事不等人,战况每时在变,战机稍纵即逝。

辽东的战事仍然时有发生,大大小小的战役令本就风雨飘摇的明王朝雪上加霜。

于是弹劾之声四起,追责之音不绝。

内阁首辅方从哲再次遭到了弹劾,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也被一并弹劾。

迫于压力,当朝内阁首辅方从哲再次奏请辞职,朱常洛并未立即作出决定。

方从哲对萨尔浒战役的失利有没有责任呢?

答案是有的。

在大臣们的辩论中,朱常洛也知道了个大概。

主张弹劾的声音里,最盛的是兵科给事中薛凤翔。

弹劾的原因,就是在萨尔浒战役中,这三个人以方从哲为首,催促大军尽快作战。

虽然他们也是因为财政后勤补给的短缺,能少一天等待,就少一天的财粮消耗,但这种贸然进攻的决策,很不明智。

浩浩荡荡的大军刚到辽阳,还未休整,就接到了战斗指令,这个指令,就是他们三个人上疏申请的。

四路大军各行其道,未能集中优势兵力来与敌作战。

战斗策略也被努尔哈赤获取,后金的大军长驱直入,各个击破,或埋伏或直面,打得明军溃败而逃,这一场战役令明军十几万大军几乎全部折损殆尽。

努尔哈赤打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方从哲自然是难辞其咎,听到这里,朱常洛已经对方从哲心怀芥蒂。

这不是一个能臣的表现。

而且方从哲贵为内

(本章未完,请翻页)

阁首辅,主理朝政,犯这样的错误,太不应该。

朱常洛决定,这次早朝结束以后,立马通过方从哲的请辞申请。

除了他们三个以外,因战事失利而被弹劾的还有很多人。

如辽东总兵李如柏将军,他被弹劾,遣送回京,目前已收押在监牢。

因其统帅的南路部队,未遇敌即溃,死者千余。众官员对其痛斥不断,责怪他没有统领能力,要对战败负主要责任。

弹劾李如柏的过程并不曲折,各方争吵之声也并不激烈,可能大家都觉着李如柏不行。

但到了弹劾熊廷弼的时候,各方意见又发生了剧烈的分歧。

熊廷弼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而杨镐在年前就早早被撤职,关在了监牢里,这次的早朝,对于杨镐只字未提,可能是由于杨镐的命运已然注定。

杨镐算是萨尔浒战役的总指挥,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应该就是指挥不当,他最后的命运,只能是以凄惨收场。

弹劾熊廷弼时,御史顾慥率先发难。他指出,熊廷弼出关一年来,对战局没有统筹安排和规划。战士的兵器只用来挖沟,而不用来杀敌,自己空有尚方宝剑在手,却只顾自己作威作福,不为战事杀伐果断。

御史冯三元紧接着指出,熊廷弼毫无谋略,屡次失败。

给事中姚宗文、御史张修德、给事中魏应嘉等也相继弹劾熊廷弼。

有弹劾熊廷弼的阵营,自然也有为熊廷弼辩护的阵营。

刚刚被朱常洛加封为顾命大臣的杨涟、御史吴应奇、太子洗马贺逢圣等认为熊廷弼是将帅之才,虽然战争失利,但熊廷弼一直恪尽职守,未有退缩,应该再给熊廷弼一个机会。再说临阵换将,对于军心无益,对于民心也无益。

临阵换将兹事体大,需要格外慎重,但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如果真如此,还不如早早换掉。

在顾命大臣杨涟等人的建议之下,朱常洛决定先安排专人前去辽东调查。

他们选定了素有刚正不阿之称的兵科给事中朱童蒙。

所有决定,要在调查完毕以后出结果。

朱常洛告诫道:“一切决定,要以事实为依据,朕不愿伤害一位忠臣,也不愿放过一个奸臣。”

熊廷弼的弹劾暂时告一段落,一切要等调查结果来决定。

接下来他们谈到了朝-鲜军队。

明朝在与后金的战斗中不断失利,现在急需朝-鲜的力量,和朝-鲜一起形成掎角之势来应对后金。

萨尔浒战役中的朝-鲜军队也是奇葩,妥妥坐实了打酱油的身份。

和明军一同参战的朝-鲜军队,在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的带领之下,竟率领数千兵士向后金投降了。

后金也会来事,他们不想和朝-鲜为敌,对于投降的朝-鲜兵,他们好吃好喝伺候着。并且努尔哈赤还修书给朝-鲜国主光海君,要永修和平,规劝光海君不要与后金为敌。

这一番操作,可是让光海君的战斗意愿左右摆动起来。他出战之前本就来回推脱,在明朝的诏令下达以后,他才不得不派兵出战。

有传闻说,那光海君为了给自己铺好后路,竟然在开战前早早暗通努尔哈赤,暴露了明军的作战策略,而且声明了自己是被迫参战的,朝-鲜也不想和后金发生冲突,只求睦邻友好。

他的将帅也是各种理由不想参战,有的甚至称病不去,但到了最后,因朝-鲜当局骑虎难下,所以只能奉命参加了战斗。

虽参战了,但朝-鲜兵的战斗意志并不强烈,从上到下大多都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

因为朝-鲜对明朝的忠诚度降低,在明金之战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已表现了背离明朝的倾向。

所以就在前几个月,河南道御史徐光启借此上书了《亟遣使臣监护朝-鲜》。

文中是徐光启针对朝-鲜在明金之战的表现,所作出的进一步强化明朝对朝-鲜政权掌控的措施,使朝-鲜强大的同时,也防止了朝-鲜与后金勾连。

他主张监察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并规划由明朝派将军到朝-鲜训练朝-鲜的军队。

这一文章公布以后,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廷内部的党派分化进一步加剧。

朝-鲜那方,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个消息,光海君立马派人,前往大明进行游说。

开始的时候,朝廷重臣对于徐光启提出的“朝-鲜监护”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大阵营。

朝中赞成派以兵科给事中薛凤翔为首。

朝中反对派以内阁首辅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礼部侍郎孙如游为首。

朝中折中派以工科给事中祝耀祖为首。

但是到了最后,兵科给事中薛凤翔突然倒戈,导致监护朝-鲜的计划落空。

也就是朱常洛登基前的两个月,在一番争论之下,大明决定放弃朝-鲜监护的决定。

此时的早朝再次被提了出来,也是因为先皇在批复完这个决议以后,两个月不到就驾崩了。

新登基的皇帝朱常洛,还不知晓这场风波。

作为一国的皇帝,朱常洛很有必要知道这重要决策的前因后果。

当然,朱常洛也要先搞清楚光海君这个人。

光海君这个人,对于明朝可不是那么忠诚,甚至说怨声载道。

朝-鲜的宣祖大王曾几次三番上表请求立光海君为储,但明朝均以光海君不是长子为由,驳回了朝-鲜的请求。

毕竟当时的明朝朝廷,也因为立储之事,爆发过国本之争。

这光海君也是受了郑贵妃和她儿子皇三子福忠王朱常洵所累。

因为他也不是长子,按照无嫡立长的继承次序来说,他排都排不上号。

所以明朝才一再驳回朝-鲜请求,光海君也因此对明朝产生了愤恨的情绪。

在朝-鲜的宣祖大王去世以后,世子光海君顺利嗣位,光海君上表明朝,自称权署国事,请求明朝加以册封。

明朝方面,认为其独断专行,不予理睬。

但因为辽中战事吃紧,后金威胁不断,明朝为了拉拢朝-鲜,所以不得不承认了光海君的地位。

但这一决定,也是拖了好几个月才送达到朝-鲜。

光海君对明朝的态度,早已是貌合心离,也就是畏惧于明朝的强大,要不然,光海君可能早早就反了。

光海君在被立为世子到登基,一共历经了十四年,在这漫长的十四年里,他的立储请求,遭到了明朝的五次拒绝。

他一直活在担惊受怕之中,心中的愤恨早已到达了顶端。

这时候他其实早早就控制了朝-鲜,不管是人心还是军事、甚至整个朝廷,差就差在明朝册封的一个名分而已。

这很难吗?

确实很难。

即便是做到了这一步,明朝也是不依不饶。

明朝派出特使,由礼部进朝-鲜调查,朝-鲜用重金贿赂了明朝特使,特使回京禀告时,称朝-鲜王室的长子临海君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掌管国家,所以不得不让位给光海君。

光海君李珲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以后,终于被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

虽然结果已然达到了光海君的意愿,但明朝对这件事上针锋相对,毫不留情,为光海君日后的叛变埋下了伏笔。

(本章完)

.

在李可灼死去以后,朱常洛也在不久以后宣布病愈,并告知众人,红丸确有奇效,借此朱常洛又追封李可灼为忠云侯,赐谥文忠。

第一天上朝,朱常洛就领教了什么是朋党之争,什么是宦官乱政。

但一堆意见不合的人聚在了一起,就是鞭炮遇到了火苗,你想拦都拦不住。

既然都谈到了这个敏感话题,那就继续开干吧。

朱常洛没有死。

起因是萨尔浒战役的失利,造成了辽东战况越发严峻,前几天病榻会议的时候,也有过提及,但众大臣为了顾忌皇上龙体,未在那时深入探讨,剖析本质。

也正好新上任的皇上还未深谙此事的来龙去脉。

不如这次就再争辩一次罢了。

辩通了才有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长足发展。

但在朱常洛的心中,对于李可灼还是有点亏欠。

于是朱常洛派人草拟圣旨,大加赞许了李可灼的仕途功绩,并赠予李可灼家人黄金和田地若干,以慰死者。

历史的进程改变,红丸案的结果也最终脱离了历史的轨道。

锦衣卫和东厂的势力也在其中暗中勾连。

这番论战在朱常洛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但到了现在,过了足足一年了,也未出来个结果。

朱常洛刚登基不久,这是病重痊愈后的一次早朝,众大臣本该为皇上龙体着想,少谈一些劲爆的话题。

事态严峻,战况恶劣,大明已等不起了。

现在急需一位明君来拨乱反正,重振全国士气,对外来侵略同仇敌忾,树立国威和军威,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予万民于和谐安康。

虽然萨尔浒战役在朱常洛登基的前一年就已经结束,但战争的余波一直到朱常洛登基以后依旧未绝。

死的是李可灼。

至于李可灼是忠臣还是奸臣,已无从考证了。

阅读大明:谁在害朕!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