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红楼从辽东开始》
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五百零四章 三大营

总有与世俗格格不入之人。

倒是金江镇,以其水师规模,如果平辽侯作乱,有能力运送大军渡海来袭,不得不防。

龙山重新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军士。

未出现的历史中,鼎鼎大名的戚继光,就是来自于山东登州,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正是此地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别小看简短的几句话。

日后士兵抵达陌生的地方,通过地名就知道,此处的大户是谁,是否有商贾。

虽然是非常低级的信息,但是对于世代困在乡里的人们,他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听不到外界的消息。

生的时候,只知道放羊,死的时候,以为人生也只有放羊。

见手下们神情木讷,赵洪范无奈的叹口气。

军户苦。

他的标下大多是新兵,属于第一次出远门的军户,从里到外只有麻木二字。

最后看向前方,眼神逐渐犀利。

许多的棚子,灾民们已经不足原来的三成,金州运走了大半,下一班的船只,还有两日返回。

如今还是秋收后,就有这许多的流民,等到来年开春,又是不可计数的流民抵达此地。

来龙山大营服役三年,赵洪范是眼看着流民规模越来愈大,到了如今,已是一眼望不到头。

“金州能活人啊。”

看着一些身影,虽然没有穿戴盔甲,但赵洪范一眼就能认出,他们身上的军人气息。

是金江军的军士。

因为当地官府无力赈灾流民,更不敢把从京畿流动来的流民原路驱赶回去。

如此大患,突然金州主动收留,官员们大喜过望,选择视而不见。

是不知道危害吗?

知道。

但是能解决官员们当下的问题,保住他们的官帽子,等他们调走后,隐患不是他们的责任了。

“听说金州的百姓,每天都能吃饱肚子。”

有名士兵羡慕说道。

把总对他们好,他们敢跟把总说话。

“骗人的。”

赵洪范平静的说道。

“把人都骗去挖矿呢,还有送去奴儿干挖人参,并不会给饭吃,饿死了就饿死了。”

赵洪范指着棚子。

“你们看,每年都要运去那么多人,前一批饿死了,后一批补上。”

有逻辑吗?

士兵们不懂逻辑,但是他们相信自家把总的话。

哪家的老爷会这么好,把白花花的大米,拿出来给他们穷人吃,一辈子都没听过。

反而老爷们的作风,他们才见惯了。

以己度人,加上把总的言语,众士兵深信不疑。

“烂了肠子的货,生儿子没屁眼的畜生。”

士兵们低声骂道。

“我听说他们还吃人肉,你看他们长的人高马大的,不吃人肉怎么长胖,被他们骗去的灾民,肯定不少人被他们吃了。”

金江军士兵能吃饱肚子,经常吃咸鱼,不缺盐,不缺蛋白质,荤素均衡。

比起国内的人,要健壮不少。

士兵们来了兴致,越说越离谱,一旁的赵洪范没有继续参与。

谎言只需要说一句即可,说太多了,反而容易出错。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虽然没有机会亲见金江军,但是从那些人的行事作风,也能聊胜于无。

“唉。”

赵洪范暗自叹息一声。

金江军的军制脱胎于周军。

巡视完,赵洪范没有回去自家的营地,而是去拜见自家营总王亢。

大周的营兵制没有统一,有的营可能只有上千人,有的营甚至有五六千人。

龙山大营有两万余军队,营总不下十人。

如果按照金江军的军额,士兵应该为三万人,对清点兵册或者下发钱粮军备都是有利的。

而龙山大营兵制混款,留下了很多上下其手的漏洞。

金江军就在隔壁,金江军军制的好处谁都看得见,就是没人说话,没有提出要改。

哪怕是他赵洪范,也不敢提此事,只敢提出,应当学习金江军的作战方法,提议整编新军。

王亢营中五个把总,赵洪范属于有能力,又有眼力的人,因此王亢高看其一眼。

得知赵洪范前来求见,知道他的来意,让人带他进来。

“王头。”

赵洪范拱手行礼说道。

大周军礼不少。

拱手礼就是其一,如史记记载,周亚夫就向皇帝说道,身穿铠甲的将士不行跪拜礼,以军礼参见。

得到皇帝的允许后,向皇帝拱手行礼。

跪拜礼一般是下级武将,第一次见上级武将,或者在重要的场合,才会行单膝跪拜。

当然。

军礼因人而异,有的将领要求严格,单独提出要求双膝跪拜,一般情况下,下属们也不会拒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过大周多数情况下,普通的场合,军礼行的是拱手礼,稍微重要的场合,就是单膝跪拜行拱手礼。

最浓重的场合,例如祭奠等,就是双腿跪拜礼。

“你又来催我了啊。”

王亢笑着看向赵洪范。

“末将心急如焚,还望王头谅解。”

在东昌的时候,赵洪范就在研究平辽侯的做事风格,以及金江军的建成。

对平辽侯,他是发自内心的感叹,此人雄材伟略,委实非寻常人可比。

但是。

他对平辽侯非常忧虑,认为此人必定是乱国之人。

王亢点点头,没有责怪赵洪范。

“你有运道。”

突兀的话,令赵洪范发怔,不知道话从何来。

“你前番说忠顺王做的对,虽然你人微言轻,到底也传了出去,知道你说过这话的人不少。”

王亢眼神里充满了羡慕,继续说道。

“我听闻一丝风声,忠顺王可能要调离辽西,掌管三大营,如果他老人家得知你的话,必定会重用你。”

“啊。”

赵洪范又惊又喜。

惊得是忠顺王调离辽西,那辽西怎么办。喜的是,如果真能入如此大人物之眼,自己的仕途必定一帆风顺。

当年。

忠顺王极力挑衅金江镇,不受朝廷的支持,反而不少大臣弹劾忠顺王。

唯独赵洪范不这么认为,他说忠顺王做得对。

他认为怕的不是造反的金江镇,而是能隐忍至今的金江镇。

以金江镇的实力,平辽侯能忍得住野心,全力以赴的开拓地盘,发展自身的力量。

这等胸襟,赵洪范认定,此人必定造反,并且造反之日,就是动摇山河之时。

“你觉得平辽侯真的会造反?”

王亢没有理会赵洪范的欲言又止,转而询问此事。

平辽侯十余年来,一直秉承周制,从来没有向朝廷跋扈,又拉拢了大批的勋贵。

甚至不少的文官,都为其张目。

有尾大不掉之势,但无桀骜之实,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靠着功劳走到今日。

这等形势从古至今也有。

例如大宋折家将。

大明黔国公府。

大周锦乡侯府。

折家将世代镇守西北,黔国公府世代镇守云南,锦乡侯府世代镇守辽西。

很多人希望,平辽侯世代镇守金州。

一代不如一代,总有朝廷接管的那天,折家将,黔国公府,锦乡侯府不都如此么。

而平辽侯不负众望,从来没有违逆朝廷,导致更多的人,认为应该安抚他,而不是逼反他。

当然。

同样不少人,认为平辽侯是大患,例如忠顺王。

还有眼前的赵洪范。

王亢想听听赵洪范的解释。

“平辽侯必反!”

赵洪范坚定的说道。

“现在反,金江镇为我大周之大患,日后反,金江镇为我大周之掘墓者。”

赵洪范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他很绝望。

前任登来巡抚,竟然为金江镇说话,为金江镇大开方便之门。

他敢反对吗?

自己一个小小的把总,连和其说话的资格也没有。

像这种人还有很多。

据他所知,致仕归乡的前任山东右布政使,也是偏向金江镇的封疆大吏。

还有贾府,史府,王府……

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他仰望的对象。

直到忠顺王出现,才使得他松了口气,但是结局让他惋惜。

他赵洪范生在大周,长在大周,承蒙皇恩,世代食君之禄,与国共存亡。

朝廷积弊,当治。

但是家国不能亡。

王亢不说话。

看上去没有变化,实则内心激烈的碰触。

“自己得想办法调走,走之前,还得捞一笔养老的银子。”

赵洪范让王亢改变了心意,觉得此人说得对,平辽侯的确会造反,但是他想的不是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避开这个问题。

至于平辽侯能否夺得天下。

王亢一则认为不至于,了不得也不过糜烂北方罢了,二则关他屁事,保住自家前程方为上策。

~~~~~~

登来巡抚谢正仁,正与龙山大营总兵吴兆元说话。

登来巡抚一职,是太上皇当政时,为了应对蛮族的威胁,新设的官职。

从山东巡抚一职中,分离出来的,登州和蓬来二府从属之,提督军务。

“开春啊,朝廷会下拨两笔专项银,一笔编练新军,一笔修葺城墙,你治下出了个人才啊。”

吴兆元堆着笑容,连忙说道。

“不过是撞到运气罢了,一个普通武夫,如何当得抚台的夸赞。”

“你明白吗?”

谢正仁打断了吴兆元的话,露出意味深长的眼神。

吴兆元愣了愣。

“明白。”

随后使劲的点点头。

能和官员对抗的,只有勋贵,当勋贵势弱时,文官必然压过武官。

勋贵最大的旗帜,贾府早已势弱,军中根基一扫而空。

坚持最久的锦乡侯府,也日渐势微。

文官当道。

军中的物资,钱粮,军备,升迁……都落入文官之手,连提督军务也是文官。

吴兆元这等高级将领,早已看清楚形势,投靠了朝廷大老,否则哪里轮得到他来担任龙山大营总兵。

听说忠顺王会调来此地,吴兆元心中闪过这个想法,不知道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修葺城墙的款子,自有规章,而编练新军的款子,我倒是有个主意。”

“请抚台明示。”

“天津、蓬来、登州三大营的作用,你我皆知。编练新军谁也不知道结果好坏,万一有差池,你我都担当不起啊。”

吴兆元闻言,内心挣扎。

他前番说赵洪范无用,实际上还是很看重他的才能的。

有能力又会办事,还是自家手里的将领,吴兆元作为总兵,需要手里有一两个能打的人才。

他已经明白了巡抚的意思。

“哈……哈。”

吴兆元发出夸张的声音,掩饰内心的犹豫,很快打定了主意。一百个赵洪范,也比不上府台一句话。

“抚台高见,的确不能编练新军。”

“不,你还是派人呈交文书,我会批复,下拨这笔款子。”登来巡抚谢正仁一脸的老道。

“但是银子是没有的。”

“......”

吴兆元喉咙被堵住了。

他们大老粗胆子虽大,哪里又能比得上文官们的操作,既要吃,还要自己背锅。

“银子......”

吴兆元败在府台的眼光下,硬着头皮点头。

“新军不办了。”

“谁说新军不办?”

谢正仁抬手抚须,一脸的官威。

“新军你自己想办法,万一查起,也有个交代。”

“喏。”

吴兆元实在是笑不出来,露出了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直到金江镇兴盛,不等地方催促,朝廷主动拨下大量的物资,并且调派各军,成立龙山大营。

官员们对问题视而不见,但不代表他们是傻子。

赵洪范是东昌世袭的千户,东昌属于山东,是京畿和山东接壤的地方,受征调至龙山大营服军役,授职把总。

他身后数名士兵纷纷摇头,没人回答的上来。

龙山。

蛮族再强大,也无力渡海来攻打此地,从此处威胁京畿,因此做个样子,上下湖弄一番了事。

“自古以来,带店字的地方,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人的荒地,后迁来一户或者数户,开荒开店,给过路的人提供食宿。”

和其他的将领不同,赵洪范对士兵们非常好,从来不欺负士兵。

听说金江镇办军学校,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低层军官,赵洪范了解一番后,认为有大利。

后来倭乱平息,时光匆匆,各处兵堡年久失修,多处不堪使用,早已荒废。

从蛮族全夺辽东开始,当地官府上奏朝廷,请调钱银修葺各处,虽然获得太上皇同意,但是朝廷调拨的钱粮不足,始终不曾大兴土木。

山东蓬来。

赵洪范就是如此,聪明是聪明,但是又不够聪明。

杨家店。

“你们知道此地为何叫做杨家店吗?”

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把总,只能从身边人做起,经常教导营中的士兵。

“知道此地的人越来越多,迁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例如杨家店,就是杨姓的人家开的店,人们都这么叫,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地名。”

山东是大周卫所重地,军户多,世袭的将官多。

此处左黄水,右义井河,南托北曲山,多年前,倭寇猖獗时,此处修建了重堡。

只要龙山不失,倭寇就无法深入内地。

阅读红楼从辽东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