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红楼从辽东开始》
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三千万斤

像以前那般,只要能读书认字就可以得到重用,就能负责一方事务,已经是不可能再有之事。

原来如此,众人虽然还没听完,却已然知道此人是何思路。

“此外,辽东半岛的鸭绿江、大洋河、庄河、碧流河等河水流入海中,对长山群岛北部海域有着较为明显影响。”

自从他以童生负责大小长山渔政以来,吃住都在岛上,已经一年余没有归家了。

现在将军的治下,缺人才又不缺人才。

现在论对海洋,渔业的了解,他十分的自付,整个大周,他不认为会有多少人超越他的眼光。

同时,因为了解的越多,他才更为的佩服将军。

管中规豹,这一件“小事”,将军随手一指都是如此的准确,可见将军实乃奇人也。

别人以为他在拍将军的马屁,他则相信将军能懂他的意思。

果然。

唐清安一脸的微笑。

陶鏴越发有了信心,自负的笑道。

“此海水受大陆江河入海径流影响较大,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为盐度低的海澹水混合区域。

所以此海域是多种鱼类、虾类产卵场所,也是幼体肥育和索饵场所,是天然的极优的渔获所在之地。

而又因为地势,左右都有大陆隔档迅风,加以此地海水不深,所以水浪平缓。

加上随处都有岛屿,因此,此海域的水甚是适合渔民作业。”

陶鏴介绍完,众人才恍然大悟。

听他这么一讲,才明白此海域的好处,同样的才明白了,他为何有刚才谈佩服将军之言。

竟不是虚言。

唐清安笑道。

“自古以来出海捕鱼风险极大,海上风浪之大,令人恐惧,常有船覆人亡之事。”

众人认真听着将军的话语。

“而咱们的渔业,从无到有,有了如今的规模,可以说顺风顺水,除了刚开始对水不熟,导致撞礁之三四事。

当然,陶鏴负责船政以来,极大的提高了渔场船厂的效率,我是十分认可他的才能的。”

陶鏴闻言,立马笑道。

“下官倒谈不上什么功劳,不过都是各处船厂官员和大匠纷纷出策,下官结合各人的意见,采用了一些极好的办法。”

众人说笑一番。

然后到了船厂,先是见了传统的制船工艺流程,然后又去参观了施行了大半年的流水线船厂。

“将军提议的流水线之法,令上下都赞叹不已,这流水线施行以来,效率提高不提,因为放开了工匠限制。

从部件的合格率,到加快船只的营造速度,都获得了成倍的提升。”

唐清安一路看来,满意的只点头。

田亩一年一产,金州和金州各岛这几年来,边边角角都开发了十足,已经没有潜力可以继续挖掘。

长白山东岸虽然地大,但是论适合开发田亩的平原,却远比不上金州。

因此同样潜力有限,至于朝鲜各岛,虽然还有潜力可挖,但是成本也高。

无论如何,如今光靠田亩之产,是绝对跟不上各地辽民涌入的数量的。

唯有渔场。

海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渔获,才是重要的解决方法。

只不过哪怕船厂每月下船的数量连番的增长,一样跟不上辽民踊跃之数量。

毕竟基数太浅,哪怕发展迅速,也难以跟上形势。

这其中欠缺的时间,又是目前金州,镇江最缺的。

不提将军如何夸奖各船厂,渔场官员和大匠们,等众人回到了署衙,唐清安提出了新的要求。

“既然有了流水线,对工匠放低了要求,我想继续增加几条船坞,制造更大的渔船。”

听到将军的要求,陶鏴和大小长山岛的官员们沉思起来,思考其中的利弊。

制造更大的渔船,所消耗的精力,与未来的收获相比,能不能合算。

现在大小长山岛的船厂,制造的渔船都是载重两千斤左右,百料渔船。

舵水人少则三名,多则七名。

“制造大船更费时间,且船厂经验不足需要尝试,而这些消耗用来制造旧船,可能会收获更多。”

有官员试探的说道。

唐清安闻言点点头,并没有因为人提出反对他的意见而不快,见状,众人才松了口气。

随着这官员的开口,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你一言我一言的争论。

最后得出结论。

从未来半年的时间里,是得不偿失的,但是超过了半年,则会逐渐赶上。

一年后各船厂制造大船越发的熟练,收获将会远超过现在。

而又决定制多大的渔船才为合适?

即不超过船厂的能力,且又最大效率的发挥出船厂的能力,众人最后商议出。

制造着重六千斤的渔船为稳妥,至于万斤以上的渔船,可以放在一年后开始尝试。

“现在各地的田亩之数,可以勉强养活百万人,但是如今各地人口合计一百六十万。

还有六十万的缺口,是指望不上田亩,且到了年底,人口还会增加。

这么大的缺口,凭商贸是弥补不了的,唯一的只靠就是你们。”

唐清安等众人商议完,然后开始对众人笑道。

听到将军开始发言,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是的,金州,镇江,长白山东岸,朝鲜各岛,合计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六十万。

这还不包含前方各游击区的人口。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承重的压力,又同时升起一股自信,都感受到了荣光。

“现在一船,一月五趟往返就是一万斤,比原来的一月两三趟翻了一倍。

我闻之此消息,激动的彻夜难眠,辽民要感激你们啊,我也要感激你们。

这都是你们日夜辛劳,才有了如此的大功。”

将军笑道。

众人各自欣喜不已。

跟随将军来参观的官员们,也深感有幸。

“这回我来感激各位,同时我也很不好意思啊,因为我要向各位继续加担子。”

唐清安继续说道,一脸的真诚。

“其实各位已经办得非常好,我也知道船厂上下都很辛劳,可是如此的局面。

数十万乃至百万人口的口粮,我思虑各地上下,这个重担也只有你们才能扛得起来了。”

唐清安当然可以直接下命,但是作为领导人,这是最下策的方法。

陶鏴和众人互相看了看,直接站起来。

“将军信任我们,我们很感激将军,请将军尽管下命,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完成将军对我们的期望。”

唐清安感激的看了渔场的各官员,每个人都停留了目光。

“到年底时,渔船每月渔获要达到三千万斤。”

这个数字一说出来,果然,渔场的官员们都笑不出来了。

各渔场的渔船,虽然这两月下水的数量增多了,也才合计不到六百艘。

每月的渔获,可以勉强养活二十万人。

将军这一回开口,是把一百万人的需求,都压在了他们身上,直接翻了五倍。

“现在离年底还有半年,六个月按照现在的速度,倒是整个渔场合计有船一千艘。

每月的渔获将是一千万斤,离将军的要求,差两千万斤。”

陶鏴带众人出头说道。

唐清安明白陶鏴的意思。

一万斤到三万斤,十万斤到三十万斤,乃至百万斤到三百万斤,难度是几何倍的增加。

同样,一千万斤到三千万斤,更是天方夜谭。

“我还是一句话,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整个金州,镇江各处,武官员,都以渔场所需为第一要务。

同时,我会派人去山东,金陵招募更多的船匠。”

匠户,又如船匠这种,都是严格控制在官府手里的,是没有自由的。

将军要从两地招来匠户,这其中他的手段不提,众人还是感到为难至极。

负责朝鲜消息的谢友成,陶杰,因为将军有召,刚从朝鲜赶来,不认识陶鏴。

不理会一些视线,陶鏴面不改色的笑道。

本来就是个穷读书人,一家子靠着十余亩祖田,不过比农户多些便利罢了。

自己一家去年才投入镇江,本来一家子颇为困顿,因为能读书认字,才得顾公亲眯,派了些小差事。

此人是去年得顾应时举荐提拔起来的,极有才能和想法,果不其然,才一年就有了成绩。

“这一带各岛岛屿地势差异显着,各个海域特点不尽相同,以致于长山群岛拥有许多优良的滩涂,远供渔场之用,此其一也。”

每件事他都尽心的办,想方的办好,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渐得到顾应时的重视。

这才有了去年顾应时亲自向将军举荐他的举动,而将军很快同意,让自己负责渔政。

成为了一方专务主官。

冷不丁的,陶鏴一个马屁,令众人瞩目。

将军可不是喜好马屁的人,这陶鏴到底对将军不熟,不了解将军的脾性,投其所好搞错了方向啊。

各岛的渔场,以及专设的渔船厂都有各自的官员,负责统筹全局的船政官陶鏴。

如今的金州,也开始谈资论辈了。

可见人才之丰盛。

陶鏴以前是没有什么大抱负的,连功名都取不上,有何资格去谈抱负。

陶鏴即有压力,也有信心。

哪怕以前没有接触过,而一年来的,日夜和官员们,大匠们协商,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陶鏴滔滔不绝,丝毫没有停顿。

虽然有金州鼎力支援各项物资的缘由,但是能做的更好,不能抹去此人的功绩。

“下官出任渔政官以来,学习的知识越多,越是感慨将军的眼光,令人震撼。”

阅读红楼从辽东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