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维基解密之汉武谜团》
维基解密之汉武谜团

第三节 坐在火山口的皇帝

其实当时的形势很明晰,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少年皇帝刘彻初生牛犊不怕虎,太急于求成,上台后一心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挥挥手就完成自己父亲的遗志。

在汉景帝还活着的时候,田蚡没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当年王娡封后,家族中唯一的受益人是王娡同父同母的兄弟王信。但田蚡有口才,学的是祭祀礼仪类的书籍,王娡当了太后后,很欣赏他,认为他贤能。就在孝景帝逝世的当年,也就是公元前141年,刘彻刚刚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就按照母亲的意愿,给田蚡及其弟田胜,以太后弟弟的名义给封了侯,田蚡做了武安侯,田胜做了周阳侯。(蚡辩有口,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到了公元前140年,因为原来的丞相卫绾生病免职,刘彻要重新立丞相、太尉。田蚡本来想当丞相,但在门客籍福的劝说下,跟王太后吹了吹风,表示自己还是做太尉吧。皇帝就依着他的意思,让魏其侯窦婴当了丞相,田蚡当了太尉。(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事出反常必有妖。www.qixinyuan.com.cn 米妮小说网

这件事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田蚡作为刘彻的身边人,嗅到了危险,判断刘彻可能会帝位不保,所以才会向刘安卖这个好,而刘安也认可这个结论。

建元元年冬天12月,也就是刘彻刚刚继位九个月时,他下诏丞相、列侯,大小官员一起举荐贤良方正敢直言上谏的人员。当时的丞相是儒家卫绾,曾在汉景帝时做太子太傅,那时的太子是刘彻,换句话说,他可是刘彻少年时的老师。卫绾奏请说:“下面的人推荐的贤良,有的是讲申、商、韩非子、苏秦、张仪这些人的学说的,会让国政乱掉,请把他们都罢免了。”(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汉书·武帝纪》)刘彻一听,老师的话甚合朕意,他更是听取了因“天人三策”脱颖而出的大儒董仲舒的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请注意,刘彻即位时才刚刚行了冠礼,还是个少年,他凭什么对儒术情有独钟,非它不可?更何况,如果他真的是从心底里觉得儒术好,他又怎么会把提出“天人三策”的董仲舒送到江都易王刘非处当丞相?留在自己身边不是更好?刘非可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动不动就会打人杀人的,万一不小心将董仲舒给伤了咋办?再退一万步来说,刘彻只是不喜欢董仲舒而非不喜欢儒术,那他为什么不重用儒生?盘点来盘点去,刘彻时代,他重用的张汤、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可都不是儒生,卫绾也没有得到重用,只有后来的布衣丞相公孙弘勉强算得上是个儒生。

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当然是继承刘启的遗志,希望通过儒术来实现对人的控制,来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所以他来了个三斧头。

第一斧头,让诸侯王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就是别居心叵测地呆在长安城里。当时诸侯王都喜欢住在长安城,长安城好啊,是政治的中心,在长安进可攻,退可守。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外戚,大多娶了公主,更多的是同姓王放在京城中的暗探,比如说淮南王刘安的女儿刘陵就受父亲之托,在长安卧底,结交大臣和其它诸侯王,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体,岸头侯张次公,就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后来因之丢了侯位(元狩元年,次公坐与淮南王女奸,及受财物罪,国除。《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这些人成天盘据在长安,又与同姓诸侯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变成了诸侯王的耳目。早在汉文帝时代,就曾经下诏让诸侯王都回自己王国去,官面上的理由是,诸侯王们住在长安,离自己的封地太远,封地的赋税还得耗费人力物力送到长安来给他们,而且他们也没办法教化当地的百姓。但诸侯王们并不听这道诏令,后来还是汉文帝把丞相周勃给罢免了,让他带头去封地,这才让其它的诸侯王不敢不听话,只能回国。但到了汉景帝时期,因为扛不住压力,又废了这条禁令。刘彻觉得,诸侯王是悬在自己父亲头上的一把剑,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帮子人在京城该吃吃,该喝喝,再拉帮结对来对付朝廷,如果自己把诸侯再次赶回去,父亲在地下都会笑。

第二斧头是提出废除关禁。本来汉景帝时期是没有关禁的,问题是七国之乱后,虽然朝廷赢了,但天下很乱啊,汉景帝没有办法,只能设了关禁,不让老百姓窜来窜去的。这说明这关禁也是无奈之举啊,刘彻认为,把关禁废了,说明天下太平,这一定是父亲所乐意看到的。

第三斧头是按礼来制定服制。这就不用再解释了,什么地位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守本位。后来的封建王朝一直延续这个传统,从服饰上把人分个等级。比如我们常说“顶戴花翎”,实际上就是区别官位大小的一种服饰。顶戴是帽子顶上戴的珠宝,一品戴红宝石,二品戴珊瑚,依次往下,看看顶戴就知道是什么品级的官了。“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戴花翎的一般是有功之臣,可以根据花翎的式样来辨别功劳大小。(令诸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在砍三斧头的同时,刘彻也没有忘记父亲所器重的儒生辕固生,既然父亲看中这人,那必然是好的,所以他将高龄的辕固生再次请出门来辅佐自己。结果辕固生因为太得宠而被其它儒生嫉妒,最后罢官回家,不过他罢官的时候已经是90多岁高龄了,也是时候回家颐养天年了,以前人能活到70就已经是古来稀了。(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汉书·儒林外传)

若是汉景帝还活着,看到自己儿子这样做,应该会老心甚慰啊。

但是,刘彻急于求进,为了尽快推进各项新政,刻意鼓励举报像窦氏家族这样尊贵的外戚和皇族中品德不行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窦氏家族是谁的枝干?那是窦太皇太后,他们和其它的列侯、诸侯王的暗探们当然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去,所以就整天逮着窦太皇太后说刘彻的坏话。(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太皇太后还算是有肩膀,刘彻大兴儒术这事也是向她汇报过的,她愿意支持孙子闯一闯,因为她也看这些同姓异姓的诸侯王不顺啊,她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刘启死时还是壮年,如果不是整天操心,会死得这么早么?会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至于刘武,虽然是跟自己哥哥刘启有关,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绝对不会觉得是两个儿子不和,还是会怪罪到诸侯王们身上,当年七国之乱时,刘武可是差点把命送掉,肯定是因为打仗把身子给打垮了。

但是一年之后,窦太皇太后的态度忽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事情出在刘彻新任命儒生赵绾、王臧身上。当时这两人的职位分别是御史大夫和郎中令,他们也不知道是受了谁的暗示,还是纯粹自己头脑发热,想拍好主子的马屁,得到更大的利益,看到诸侯王们老往太皇太后那儿跑,竟然向刘彻建议:皇上你已经成人了,干嘛还要听奶奶的话呢?难道还没断奶?什么事情自己作主就可以了,就不要再向住在东宫的太皇太后汇报啦。

窦太皇太后浸淫宫廷多年,耳目多灵啊,当即就有人把这事儿告知她了,她可气坏了。她自认自己是个不错的奶奶,为了支持孙子刘彻,扛了多大压力?自己娘家人窦氏被打压得都快抬不起头来了,现在这两个儒生居然还让皇帝以后也不要向她汇报了,想把窦氏的势力连根拔起。窦太皇太后破口大骂:“这是又想做另一个新垣平吗?”(新垣平是汉文帝时候的骗子)。骂归骂,窦太皇太后却并没有立即行动。虽然她眼睛看不见,但脑子灵着呢,她认为不能光凭这事处理赵绾和王臧两人。于是她派人悄悄去查这两人,查出这两人在其它地方犯的事儿,有凭有据地将这两人投入大牢。赵绾、王臧被交给狱吏治罪,因为没后台,这两人为了少受点罪,自杀了。

当然,光对付这两个人还不够,太皇太后觉得刘彻也得受点教训。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公元前139年2月,支持儒术的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被免官,刘彻还废弃了建明堂以及所有原来在做的事,建元新政就此结束。

(太皇窦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术。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阴求得赵绾、王臧奸利事,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申公亦以疾免归。《资治通鉴.汉纪》)

事实上,这次事件的结果对刘彻来说应该算是好的了,窦太皇太后把支持皇帝的人给废了,相当于砍去了皇帝的手脚,让皇帝不能在儒术上再有所作为,这实际上是一个警告,警告皇帝要听话,否则吃不了兜着走。但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表态,是在告诉刘彻,你只要乖乖地听话,我不会再进一步深究了。

要知道,刘彻在这起事件中,等于是在跟所有有权有势的人作对,诸侯王对他有意见,外戚对他有意见,小皇帝继位时间又太短,没有培养出自己真正的势力,那可真是孤家寡人啊。在这个重要时刻,刘彻如果再把自己的老婆及其家族给得罪了,那就连孤家寡人也做不成了。

(本章完)

.

田蚡损刘彻的方式特别奇怪,他竟然认为刘彻有可能会死在刘安的前面。当年,刘彻才18岁,而刘安多大了呢?都40多岁了。按自然法则,怎么也得是年纪大的死在年纪轻的前面啊。18岁的小皇帝,无病无灾的,怎么会忽然驾崩,轮到40多岁的老头来当皇帝?

难道是田蚡希望刘彻尽快倒台,甚至都不惜诅咒他早死?也不对啊,刘彻在台上对田蚡有百利而无一害。

(本章未完,请翻页)

忠心耿耿的晁错给斩了。诛晁错本来就只是一个借口,叛军当然不会退去,这一场战争仍在进行。最后还是谁拳头大谁牛,刘启靠武力,依靠当时的大将军周亚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硬把七国给打下来的。

当年年初,初元更始,淮南王刘安来朝,刘彻派当时的太尉田蚡去霸上迎接刘安。

田蚡是刘彻的亲娘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就是说是刘彻的母舅,他与刘彻的关系绝对比与刘安的关系要亲啊,而且刘彻对他不薄。

公元前154年,刘彻才刚刚2周岁,不能算亲自体验过七国之乱,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七国之乱对他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之大,因为他周边的人都在讲当时的故事,讲战士们是如何的英勇,讲形势是如何的危急......更重要的是,刘彻在成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他的父亲汉景帝刘启的痛定思痛后的解决办法。没错,汉景帝刘启实际上拿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诸侯王的办法,那就是大兴儒术。刘启认为,用儒术来框住这些诸侯王,让他们知礼仪,懂进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那就不会有背叛。

刘启也算是个有想法就付诸于行动的人,他认为儒术好,那就重用儒生,甚至为了儒生可以和自己的母亲窦太后来个小对抗,要知道,刘启可是以孝闻名的,人称孝景帝。

话说汉景帝时有一个儒生叫辕固生,原本是清河王刘承的太傅,因为研究《诗经》,后来做了皇帝的博士,很是得宠。窦太后听说了这后,就召辕固生来咨询《老子》一书。辕固生很不通事务,竟然说:“这只是平常的家长里短。”汉初以黄老治国,窦太后更是黄老的拥趸,听到这句话,非常生气,说:“怎么比得上管犯人的儒家学术呢?”盛怒之下,窦太后命令辕固生到猪圈里去杀猪。这可不是普通的猪,那是长了獠牙的野猪。汉景帝知道自己老娘很生气,但辕固生直言无罪,就借给了辕固生一把利刃。辕固生到了猪圈之后,手持利刃,一下就刺中野猪的心,野猪应手而倒。窦太后愣住了,说不出话来,没办法再给他加罪,只好就此作罢。(“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史记.儒林列传》)

史书上记载,因为知道淮南王有着造反做皇帝这样远大的志向,而且乐意为这个志向送钱,田蚡就对刘安说:“当今皇上还没有太子,大王您行事最仁义,又是汉高祖的亲孙子。如果皇上一旦驾崩,这皇位以后舍你其谁?”(武安侯为太尉,时迎王至霸上,谓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田蚡这马屁正拍到了淮南王的痒痒处,刘安那个高兴啊,颠颠地送了田蚡很多的钱财。

公元前139年,也就是平阳公主给刘彻送美女那年,刘彻正坐在火山口上,有着朝不保夕的凄凉。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金贵得很,但在汉景帝刘启时,当父亲的更金贵,因为刘启有十四个儿子,既然儿子多,那父亲的就不太可能对每个儿子那么关注,而轮到儿子们希望自己是父亲眼中最得意的那个了。作为刘启所钦定的接班人,刘彻更希望自己能让父亲骄傲,所以在即位后,他一心想要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

刘启这辈子最想做成什么事?历史告诉我们,是“削藩”,削减诸侯封地,巩固中央集权。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为了防止诸侯王过于做大,一意孤行,重用亲信晁错,根据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的判断,不顾天时地利人和,强行削藩。当时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是吴国,刘启削来削去的,削到了吴国,决定将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并到中央来。这两块地方肥着呢,吴王刘濞也舍不得,而且他觉得不能光担个会造反的名义不造反啊,立马联合了七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叛乱了。判断诸侯王会反和诸侯王真反了这是两回事啊,刘启急啊,为了平息这次叛乱,听了身边臣子的话,把

由于汉景帝时代离汉初较近,黄老在诸子百家中仍然是一家坐大,汉景帝处处受掣肘,并未能将儒术发扬光大。

“父亲未竟的工作,那就由我来完成吧。”从小耳濡目染的刘彻发下了大宏愿。

这凭着裙带关系刚当了太尉还不到一年的田蚡,怎么可能会希望刘彻出事?

淮南王刘安是谁?他是汉高祖刘邦第七个儿子刘长的长子,而刘彻祖父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辈份上来看,刘安是皇帝刘彻的叔叔辈。但是,这两个支属并不和睦,因为刘长并不是善终,他是自杀,他的死与刘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为了补偿刘长,刘恒将刘长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其中大儿子刘安封在淮南国。刘安喜好诗书弹琴,不喜欢打猎骑射,其实是个秀才,但父亲的死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刺激,他心里一直有一颗造反的种子。如果想要知道什么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来看看淮南王刘安就知道了,他一辈子都想造反,结果把自己的命给送掉了,这个故事后面再详细叙述。

虽然刘彻和刘安关系说不上好,但皇家要的是面子,田蚡是带着皇家的颜面去替皇家干活的。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田蚡不惜以损害刘彻的形式,拼了老命地拍刘安的马屁。

阅读维基解密之汉武谜团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