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道善文化》
道善文化

第七章 社会发展与矛盾

原因其实是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毕竟物质有限而贪欲无限。这也是研究社会发展原因的意义所在,需要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同步,保持平衡,社会才会稳定。笔者认为当前社会是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却不足,而要提升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方案是形成精神上的“向善”共识,这样就会让物质和精神平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的发展史,写下了伟大的著作《资本论》,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总结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给出了解决人类问题的终极方案。笔者把这句话理解为“消灭自私”,才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因为私有制只是物质财富存在的方式,而人类自私的天性才导致了物质财富外在的不均衡,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解决人性的自私,只是从外在的物质上强行平均,心理上的自私没有解决,其心态肯定不平衡,从而导致平均制度迟早出问题,就像医生治病要从根本上解决病痛,只是表面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只能是表面的解决,过一段时间就会反复发作,因为病根还在。道善文化把人类的道德水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利己”为主,第二阶段是以“互利”为主,第三阶段是以“利他”为主。目前人类属于第一阶段,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提倡“互利”,这样就比较稳健的去解决问题,让第一阶段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到第三阶段,那样就会出现急于求成而引发各种问题。同样,否定人类精神文明从“利己”走向“利他”的这个大方向,就相当于开历史的倒车,人类必然会走到历史的死胡同。“自私”是动物的天性,人类的道德指数区间不在这个范围,向动物的天性学习,必然会失去在宇宙中存在的资格,必然会被宇宙规则所剔除,所以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本章完)

.

无论是阶级矛盾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配冲突,或者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都是物质利益冲突,总是会有一方会觉得不满足,矛盾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矛盾的激化也通常是战争的原因及政权更替的原因,通过矛盾的演变直到达成新的平衡,社会也就趋向于稳定阶段,这个时候往往因社会的稳定发展而物质开始丰富,但稳定一段时间后由于一些因素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比如人口增加,这个时候社会就会开始开始出现不稳定,逐步矛盾再次激化。这也是研究历史的学者会发现“社会总是稳定到混乱,再重新稳定,国家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的现象。在现象的背后蕴含着物质利益的冲突,并且如果仔细分析这些冲突,往往都是私欲在作怪,总有一些统治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总有一些霸权主义国家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因而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类在精神文明上提高,克服私欲,并且制定成人类通行的法则,才可能真正改变这种不断重复的纷争。因为物质和人类的贪欲相比,永远是少的,所以老子才强调“无为”,也就是少些物质上的欲望,这些才会达成平衡,远离战争。道善文化的社会发展的理论也解释了比如封建社会朝代之间的更替,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往往并没有什么变化,但社会还是政权更替了,因为是资源的分配出了问题,这样理论更具有普适性。社会的发展必须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精神文明,解决人类的自律和他律,一定要从制度上去约束人性,这也为当前社会强调依法治国提供了法理基础。当然,从文化教育角度能让大家明白社会的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毕竟法也是靠人去执行的。

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往往直接原因是物质资源的不足,这也促使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早期的人类是打猎为生的,由于猎物有限,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选择了土地种植农作物,从而步入了农耕文明,使得物质财富得以丰富。到了农耕文明晚期,由于纺织业的发展和商业竞争,导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提高了织布效率,从此带动了工业革命,使得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物质财富得到了飞速地增多。但是单纯的通过发展技术和生产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因人类的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及生产关系改变而消失,矛盾的深层

社会的发展总是由矛盾推动的,那么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社会资源的分配矛盾,而社会资源分配矛盾从表面看原因是物质财富不足而不够分,但深层原因往往是来自于物质和道德的不平衡,即物质少而贪欲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策略,其实就是减少人性的自私、减少物质欲望,从而减少物质分配矛盾,达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美好画面。老子的“无为”,更多是指意识层面的无欲无求,而不是物质层面的无所作为。笔者把“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源的分配矛盾,而这一矛盾往往和物质与道德不平衡有关”作为道善文化的又一个重要哲学观点。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章未完,请翻页)

和吴广伙同900多名同一批受征召的戍卒发动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由此也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陈胜、吴广的起义具有偶然性,因为大雨是偶然的气候事件,所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具有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也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阶级矛盾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干线,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转变,而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由此导致了社会的结构变革,演化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进步篇章,关于阶级矛盾读者可参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这里就作简单介绍。

第七章社会发展与矛盾

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也是“道德指数”波浪式上升的发展史,不同的人类文明社会形态其道德指数也是不同的。从原始社会的野蛮文明是把战争的失败者杀害到奴隶社会把战争的失败者变为奴隶,改变的是善待俘虏其实也就道德指数的提高;从奴隶社会的对奴隶的禁锢不自由和对奴隶的生杀予夺到封建社会的农民相对自由及地主不能随便处置农民,农民的人身自由和尊重程度都比奴隶有所提高,也是道德指数的提高;从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政治权利不平等到现代文明的公民相对平等的法律地位,现代社会的公民比封建社会农民多了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也是道德指数的提高;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道德指数的提高史。道德指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随着人口增长或自然灾害等其他情况导致物质资源不足以分配,人们因为争抢物质资源而表现为阶段性的道德指数下滑,因而道德指数总体表现为阶段性的升中有降的波浪式上升趋势。

社会资源分配矛盾往往总是在“社会稳定、物质资源丰盛--人口发展、自然灾害、战争等导致物质分配紧张--社会资源分配矛盾上升或激化--社会群体对于物质需求的紧迫而道德水平下降(人性自私的一面在物质不足时为了生存就更明显)--社会阶级矛盾或民族与民族间矛盾、国家与国家间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变化(包括政权更替、社会制度变革、生产力变革等等)--社会重新稳定、社会矛盾缓和、生产力恢复、物质重新丰富、道德水平提升(仓廪食而知礼节)”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展。社会资源分配矛盾往往主要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有时也是统治阶级的内部之间、不同民族之间或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阶级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即阶级矛盾。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天然就具有利益分配的冲突,比如奴隶的劳动所得基本都给了奴隶主,农民的劳动所得大部分给了地主,所以构成了矛盾的对立的俩个面,即俩者之间有着矛盾的天然对立性,同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因为社会内部的选拔机制(比如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和惩罚制度(比如律法)等在一定条件下俩者之间可以互相的转换,即也具有矛盾的同一性,统治阶级为了吸引人才以巩固统治,会从被统治阶级中通过考核选拔人才,部分人才从此步入社会权贵阶层,这也是很多劳动人民几乎唯一的翻身之路,而统治阶级内部因利益斗争而使得部分权贵被贬为平民也屡见不鲜,因而矛盾的双方之间存在局部的互相转化,这也起到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对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阶级矛盾的双方主要是物质利益的分配冲突,统治阶级制定的社会规则、律法等往往都是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因而资源分配的矛盾是普遍的,构成了矛盾的普遍性,但也有的情况下矛盾的产生是偶然事件引发的,即构成了矛盾的特殊性,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是受地主雇佣的民工出身,属于典型的被统治阶级,因为被征兵去戍守渔阳,途中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戍守的地方,按照当时的秦朝律令当处以死刑,于是

阅读道善文化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