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接班人》
大明接班人

第001章、东宫锁龙井

假如那些奏折上,没有亲自用朱砂笔打勾,朱元璋就觉得心里不安稳。

虽然太子的头七还未过去,但政务却半点不能荒废。

这天罢了早朝,朱元璋正端坐在仁智殿,努力批阅着全国各地呈送上来的奏折。

但在朱元璋的眼中看来,这就是大明王朝的万里江山,也是朱家的社稷之根本,半点马虎不得。

这位出身草根的皇帝老儿精力无比旺盛,居然将延续了千年的丞相职位给废除了,凡事都要亲历亲为。什么李善长、胡惟庸之流,都不可靠。

那便是方孝孺的老爹方克勤,这样一位被广泛称颂的地方官,因牵连致死,确实可惜。

都说民间流行“有口皆碑”的传统,就让方克勤先生永远活在百姓们的心中,也挺好的吧。

于是,朱元璋依靠自己发明的精神胜利法,心情倒是舒坦了不少。

朝阳的清辉,仍旧斜洒在窗格上。奏折才批了十几份,外面忽然有急事传达。

朱元璋从近侍太监手中接过一封火印加急的书呈,打开看时,面上立刻变色,无常瓦刀脸板了起来,阴恻恻地道:“火速宣他们进来。”

阶下瞬间跪伏了七八个人,都是东宫的所属官员,为首是詹事府的府丞王璜、张杰。

朱元璋更加火冒三丈,骂道:“上来这么多人做甚!主薄、录事、通事舍人等都给朕滚下去。”

东宫詹事府共有主薄一人,录事一人,通事舍人两人,今番得了皇帝玉旨,正想立即行低头滚蛋之能事,忽听朱元璋又道:“慢着!”

众人皆惊,情知不妙。像他们这种七八品的芝麻绿豆小官,确实从未想过亲睹圣颜,更别说让皇帝老儿亲自问话了。

果然不是什么好事,只听朱元璋对宫禁侍卫道:“将这四人拖下去,暂跪于殿外草中,听候发落。”

宫禁侍卫们长期在这位皇帝老儿身边行走,多年以来耳濡目染,出手可不是一般的狠毒。

只见这帮侍卫们如狼似虎,将主薄、录事以及通事舍人直接拖起就走,如同拖的是几条死狗,任凭这些卑官的脑袋在台阶和门槛碰撞,然后扔在草丛里。

东宫府丞王璜、张杰两人战战兢兢,面色土灰,屁不敢放。

“朕的嫡长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朱元璋将那封火印加急的书呈,重重的掷于地下。

王璜道:“启奏圣上,今日卯正之时,皇长孙往后园更衣,路过一井,不慎失足坠落。卑职令人反复打捞,然不见其踪,悲乎甚矣。”说罢,涕泪横流,如丧考妣。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说这种酸腐之辞,有什么用?

朱元璋更为恼怒,拍案骂道:“混帐,一群废物!”

堂堂的大明皇嫡长孙朱允炆,居然堕下水井淹死?简直荒唐之极。

这件事要是载入史册,让老朱家的脸面还朝哪里放?千秋万代之下,估计要给后世读者笑死。

更何况,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允炆现在就是帝国接班人的最佳之选,绝对不能再出任何意外。

张杰虽在一边陪哭,心中却强自镇静,比起旁边那位早已吓浑身抖如筛糠的王璜,倒是强大了不少。

无数鲜血铸就的例子告诉张杰,不要等到刀子架到颈上,才拼命想办法。他现在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好主意。

张杰忽然以头跄地,哭喊道:“圣上息怒,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言否?”

朱元璋很想骂一句“有屁快放”,但他现在贵为九五之尊,岂能再这等吐俚俗之语,恐怕有失身份发。

深呼吸之后,朱元璋强压戾气,冷冷地道:“但言无妨。”

张杰道:“圣上有所不知,此井早在秦代就已经有了。”

朱元璋对两千年前的历史毫无兴趣,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没有打断话头。他很想听一听这位东宫府丞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张杰道:“此井名唤锁龙井,置有铁链八条,寓有锁困龙脉之意。”

朱元璋对于此事亦是首次听闻,震惊不已。他定都于南京应天府,就是看中此处虎踞龙盘,蕴有帝王之气。

现在可好,居然告诉朕,京城还有一处如此不吉利的水井?

早知道的话,二十五年前建国定都之际,就应当派人将其填平。所以说,这帮读书人统统该死!

朱元璋斥道:“混帐东西,这样一口水井在东宫太子府,你作为东宫属官,为什么迟迟不报?这种欺君罔上的罪名,你担当得起么?”

张杰赶紧磕头,照例是有多大力气就用多大力气,瞬间血流满面,道:“微臣其实并非瞒报,此井并非凶物,反而是吉祥之处。皇长孙虽落入井中,料应无大虞。”

皇长孙应无大虞!只有这句话朱元璋很乐意听到,尽管这未免有些玄幻。

众官员心中叫苦不迭,也不知道是祖先不积德,还是今生注定命蹇,怎么让大家摊上朱元璋这么一个狠毒的主子?

不过,令礼部尚书任亨泰略微宽心的是,那封反复呈上去的折子,昨天终于被朱元璋认可了。

毕竟帝国疆域辽阔,假如远在云贵边陲,仅仅为了核对账目,到京城户部一个来回,就可以消耗大半年的时间,基层吏员的其他事务根本就不用做了。

不过,令朱元璋恼火的并不是这种做法本身,而是臣子们的态度。居然没有一个人敢于主动坦白,事前公开向皇帝挑明此事,其心可诛。

礼部所有人都焦头烂额,简直昼夜不分,拼了老命,紧锣密鼓地操办着。

于是,故太子朱标的谥号正式定为“懿文太子”,这也很对得起其作为文化人的身份。

既然都是官场之惯例了,为何还害怕让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知道?早在开国时候,就应当将这事告诉朕了。当吾皇万岁是傻子白痴,很好糊弄么?

朱元璋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大手一挥,砍杀了万余人,这才觉得心情舒爽。

至于那些掌印的正职官员被杀以后,需要大量补充人手,自然是让吏部尚书詹徽去忙乎。

据礼部尚书任亨泰私下说,他总是在有意无意间,瞥见一些行踪可疑的闲人,似乎时刻监视着众人的一举一动。

不用说了,这些闲人八成就是锦衣卫。也许这是任亨泰的草木皆兵,但小心驶得万年船。

东宫里边一片缟素,按照皇帝朱元璋的旨意,太子朱标的丧事要办得空前绝后,无比隆重。

在这位皇帝爷看来,那帮官员们都是欺下瞒上的老油条,良心大多数都给狗吃了。

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为什么要砍得人头滚滚?还不是因为朱元璋觉得受了这帮官油子们的蒙蔽。

其实,朱元璋心里也很清楚,这种空白账册留官印的做法,只不过延续了前朝旧例,实是权宜之计。

作为皇帝老儿,朱元璋并不发愁。天下读书人多如牛毛,想当官的也比比皆是,朕何愁之有?

然而,有一人在空印案丧生,却令朱元璋颇为介怀。

但见案头之上,那些奏折高高耸立,一摞摞的堆起来,如同一座座大山,仿佛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礼部尚书任亨泰更是忙得屁股不沾板凳,别说床榻了,就连祖坟在哪里都早已忘却。

就算如此,这些老老实实做事的礼部官吏们都仍是心惊肉跳,心中惶恐。

阅读大明接班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