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接班人》
大明接班人

楔子上狐狸夜哭

此举甫出,遂让无数读书人斯文扫地,颜面无存。毕竟将臀部示人,已是风度尽丧,又被一群粗汉打得桃花盛开,更有失孔孟之道德体统。至于被活活杖毙,那也是曲中应有的雅意了。

也许你要问锦衣卫究竟是何方神圣?按照当年设衙榜文上的说辞,这是一家新立的神秘衙门,由仪鸾司改制而来。飞鱼服、绣春刀,仅是此一套装束,就已经足够拉风,甚至还可以引领时代风尚。

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锦衣卫如同鬼魅一般来去,可谓高深莫测,令官员们闻风丧胆。

近年来,陆续从宫廷流出一些坊间秘闻。据说皇帝朱元璋的性情古怪,脾气更是非常糟糕,变得让人捉摸不定。

譬如说,这位和尚出身的皇帝老儿丝毫不以慈悲为怀,竟然破除陈规,创造性地发明了所谓的“廷杖”,动不动就金刚怒目,唤来一众锦衣卫校尉,抡起海碗粗细的大棍子,专打官员们白花花的屁股,看谁今后还敢有脾气?或再不听话?

也许是嗜杀成性,朱元璋的脸上戾气十足,加上阴沉刻板的表情,更令人不寒而栗。

七八个太监或远或近,皆像木头雕塑一般,僵直地垂首侍立。他们眼瞅得皇帝老儿的负面情绪逐渐高涨起来,一个个俱是吓得面皮发白、额头渗汗,连半口大气都不敢出。

禁宫的正门,悬挂着一块黑黝黝的大铁牌,上面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便是本朝太监们的终极诅咒了。直到五十多年以后,这块铁牌才被那位自阉且无耻到家的王振摘下,从此大明阉宦迎来了集体欢腾的高潮时代。

就在七天前,宫里刚料理了一个多嘴多事的小太监。那厮只不过在皇帝朱元璋面前为已故的李善长抱不平,轻声支吾了一句“功臣不可妄杀”之类的屁话,马上就被像死狗一样拖出去,享受了一百二十多下乱棍击打,结果活生生地被改造成了一砣肉饼。

其实今日并无他事,也就在半个时辰前,朱元璋接受了太子朱标的正式辞行。可是,这位老皇帝的内心却不平静,忽然生出怅然若失之感,总觉得在偌大的宫殿中,似乎较平常少了一些什么。

此次太子朱标出行,却是替代朱元璋前去巡视陕西,顺便暗中考察建都之事宜。原本就藩西安的秦王朱樉,因传有为非不法之事,上个月已被召回京城候察。

太子朱标乃马皇后所出,一直受到朱元璋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帝国的接班人,进行长期的精心栽培。然而,这位太子性格孱弱,又跟他师傅宋濂一个怂样,属于典型的宽仁儒生。

且不说朱标气质绵软、行事优柔,更要命的是他向来缺少雷厉风行的手腕,至于权术就更加匮乏。故而直到现今,朱元璋始终看太子不太顺眼,亦颇有微辞。

此次太子朱标出巡陕西,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历练,本应是好事。可是,昨日皇宫里却发生了一桩天大的怪事,令朱元璋颇为疑虑不安。

原来,就在昨夜三更时分,内宫太极殿外竟出现了狐狸号哭!

狐狸号哭也就罢了,但其声无比凄厉,酷似哭丧一般,而且音量奇大,就连远在数里之外夜寝的朱元璋都被这一声响所惊醒。

这一阵狐狸号哭来得极其诡异,自然比寻常的噪音污染还要严重百倍。朱元璋闻声大怒,拍案而起,吓得皇宫待卫们赶紧出动,一个个气急败坏,打着火把到处搜索。

谁都想将这只不知死活的狐狸捉拿归案,然后当着皇帝老儿的面,将其剥皮抽筋,凌迟处死。

可是众人忙乎了大半宿,尽管灯火通明,将这座皇家庭院照耀得亮如白昼,却哪里找得到这只畜生的半点影子,直到天明仍一无所获。

宫中狐狸夜哭,通常并非什么好兆头。偏偏又发生太子远行的前夜,难道这其中有什么玄机?

朱元璋越想越恼火,当即随便找了“玩忽职守、看护不力”的堂皇借口,下令将太极殿外当值夜班的宫禁侍卫们统统给剁了。总共二十八个倒霉蛋,就这样不明不白,一起组团去转世投胎了。

然而,纵使人头滚滚,也不能平息朱元璋的烦乱心绪。朱元璋当即传下旨意,急召钦天监监正汤铭火速觐见。

假如放在当年,遇到这种灵异之事,只要把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唤来,当面询问再合适不过。

可惜这位被民间称作“诸葛亮转世”的神奇老头运气很背,早已于洪武八年就因病驾鹤仙游去了。据说刘伯温属于非正常死亡,临床症状很离谱,极有可能是被某种特制毒物,或什么劣质耗子药给干翻的。

但话又说回来,假如刘基不死,长期将这个能掐会算的老头放在身边,朱元璋也觉得是一种极大的危险因素。因此综合考量之下,刘基还是死了的好,至少从此清净太平。

回到正题,就在这天晚上,钦天监监正汤铭自然也没闲着。他穿着笔挺的制服,带领两个哈欠连天的废柴下属,抱着通宵达旦的奉献精神,正在努力加班工作。

那条横跨天际的璀灿银河,以及满天闪烁的星辰,令汤铭为之陶醉。他仰着脑袋、伸长脖子,铺开笔墨纸砚,仔细观察和记录着。

不料圣旨忽至,汤铭如受电击,不由浑身一颤,脑门上瞬间挂满汗珠。他不敢作片刻停留,便赶紧往宫里狂奔而去。

只见太子朱标一行人马浩浩荡荡,自皇城向定淮门而出,又迤逦向燕子矶渡口行去。岸边早就停泊着几艘新漆的大型官船,显然是要北渡长江,出外远行。

然而,太子朱标今番究竟要前往何处?所为何事?百姓们就不得而知了。实际上,他们也根本就不想知道,除了柴米油盐之外,如今许多事情都不适合打听。这些年,百姓们活得极为战战兢兢,时刻担忧着脑袋和身体分家。

况且这桩破事株连甚广,还着实卷入了不少无辜的官员和平民,让京城百姓恐慌了好一阵子。

听凤台门的看门军士说,因为城里杀得人太多,约莫有大半年的时间,就连城外的鸟儿、雀儿、甚至是乌鸦都吓得沉寂了许多,似乎不敢叫唤,更不敢轻易靠近城墙,更别说飞到京城里觅食了。

金风乍起,桐叶初黄,空气之中早已透出些许凉意。

如今不同以往,世道早就不甚太平了。京城满大街都充斥着锦衣卫的身影,可谓见缝插针,防不胜防。

闲话少叙,且说在皇太子朱标一行迤逦而出、离开京城之时,那位令广大民众畏惧万分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此刻正端坐在内城皇宫文华殿中。只是他目光凝固,一言不发,呆望着殿门口。

铜制香炉的凤嘴,正飘散出袅袅青烟,一缕缕盘桓而上,整个殿内已是香气四溢。

按照民间传说,朱元璋生就一副难以言状的无常瓦刀脸,兼之目如凶鹰恶隼,令人发怵。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夸张,至少现在这位皇帝爷正端坐于文华殿,尊容还算凑合。

数千名老百姓则被军士们驱赶在街边,垂手默立,皆不敢作声。军士们个个盔甲鲜明、刀枪闪亮,相较之下,老百姓则衣服黯淡,放眼望去,如同一群受了惊吓的鹌鹑。

对于生活在大明王朝都城的老百姓来说,还有什么大场面没见过?他们的眼界说高不高,说低也自然也不低。不过众人心里都似明镜一般,单看旌幡和仪牌,就知道这正是当今太子朱标的出行仪仗。

洪武二十四年秋,八月廿二日,卯初。

最近在京城的街头巷里,又流传着一个坏消息:朱元璋已经风病入脑,有些失心癫,竟似杀人上瘾,虽然每日服药治疗,仍旧殊不消停。

就在去年(洪武二十三年),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好端端的,居然牵连上早已完结的胡惟庸案,全家老小七十余口推到菜市口,来了一个满门抄斩。

那一幕血淋淋而惨兮兮的场面,犹自历历在目,令广大民众人人自危,毛骨悚然。

但见朱元璋紧抿着一张乾坤拱岳的嘴唇,上薄下厚,可谓特立独行。再加上他的满脸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痣,也算是千古罕有的异相。

从远处来观瞻,朱元璋所展现出来的雄武伟岸的姿态,倒不失一代帝王的光辉风范。然而待得走近,朱元璋的神色却显然不佳,简直难看之极,让人不敢直视。

纵使只是一介布衣草民,假如哪天不慎脑袋抽风,在茶馆或酒楼里说了几句不应该说的话,听了一些不应该听的小道杂谈,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这个家伙很可能就会莫名其妙地失踪,再然后暴尸于某乱葬岗子,最终落得被野狗分而食之的奇特下场。

鸣锣声响,葆羽旙棨如簇,一队仪仗威严的车马,行进在京城应天府的大道上。这些人衣饰华贵、神情庄重,他们迈出的步伐亦是极其齐整,显然经过精心编排和长期训练。

初升的朝阳,透过薄薄的云翳投射而下,恰为这队人马镀上一层淡金之色,整个场面更增添了几分肃穆威严。

阅读大明接班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