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永远的银河》
永远的银河

第1章 起源

人类在地球上制造好了全套所需的设备和组件,再分别将其发射到位于L1拉格朗日点的太空中,开始进行为期5年的无重力组装过程。

公元2050年,人类对地球的类地行星近邻——“红色星球”火星,所进行的可移居性全面探测已基本完成。人类科学家们对于如何改造火星,使之成为另一颗人类宜居的行星的重大难题——如何恢复火星磁场,普遍达成了科学共识。 m..coma

因为根据人们之前已知的科学常识,行星内核存在熔融态的液态金属物质,在循环流动时产生电流,类似于发电机效应,进而形成磁场,这是一颗行星产生磁场的关键。但此前通过对火星磁化陨石的定年,火星的内核发电机作用大约在39亿年前就已经停止,导致火星全球磁场自然减弱消失。失去火星磁场的保护后,火星上的海洋和湖泊蒸发,火星大气也由于环绕太阳公转而持续遭受太阳风剥离,火星大气变得愈加稀薄,火星也陷入了长期的死寂荒芜。

就像一个巨大的太空磁场保护盾一般,这个磁盾装置强大的磁偶极子能像天然磁场那样使太阳风偏转,用作保护层屏蔽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使火星免受强烈太阳风的侵袭,帮助火星重建大气层。www.qixinyuan.com.cn 米妮小说网

那真是一个激动人心和令人振奋的年份!“火星穹顶”磁盾计划成为了人类运用智慧,让智慧成为帮助人类生存下去的工具的典范。这让很多人都恍惚觉得,要是人类能做到这点,相信哪怕在相当遥远的未来,人类面临的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随着人类在火星上进行采矿等工业活动的增加以及巨噬藻类繁殖加速,火星大气的温室效应进程也在加快,更大规模的人口移居基础条件逐渐成形。

银河历20年(公元2120年),黄国、红国、绿国、紫国均相继宣布在火星建立以矿产资源采集为主要目标的人类殖民地属国,各自划分管辖区域,宣示对火星相应区域的统治权,委任殖民地属国领主以行使管辖权,并围绕着矿产资源的采掘地,逐渐建立起殖民地居民的集中居住区。

虽然采矿业带动了火星各殖民地属国如火如荼的工业化繁荣景象,殖民地居民集中居住区的规模在逐渐向城市化发展,其现代化建设程度越来越高,能够容纳的人口和愿意从地球移居火星殖民地,去那里工作、赚钱、谋生的人们也是越来越多了,但除了人类集中居住区之外,其它广阔的火星地域仍是一片荒凉的外星世界,而且集中居住区内的综合环境宜人程度,也完全不能与地球上的哪怕是普通城市相提并论。

充满冒险精神的星际探索是令人崇敬和神往的,而日复一日的采掘矿产和资源输出劳务则是平庸和无聊的。就像恋人热恋时的某些时刻多么美好,有时会让人联想只有结婚才能让这种爱情的感觉永驻,但事实上,婚姻更多时候反而会决然的把这份关系带入另一个阶段,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房贷、每天上下班通勤、养育小孩那样。

所以尽管一旁的殖民地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但火星殖民地对于地球而言却已再无新鲜感和神秘感。相反地,由于这种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在火星上工作和谋生成为了一份让人看起来更为艰苦和艰辛的差事,对在火星上从事的采矿等行业的一般殖民地居民而言,他们更容易被视为低等社会地位的底层劳动者,甚至还被冠以了“火星流放者”的歧视性称谓。这种境况,使得在火星殖民地居民面前,在人类文明母星生活和居住的地球居民,他们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虽然太阳系对于整个宇宙而言非常渺小,但对人类而言却是一片很广阔的探索空间。依据在建造和太空组装“火星穹顶”磁盾装置过程中累积的丰富经验和科技进步,银河历元年(公元2100年),当第一批星际开拓者居民开始移居火星时,人类对水星亦同步启动了一项名为“墨丘利之翼”的太空装置组装工程,但“墨丘利之翼”计划并不是要在水星上再造另一个磁盾,水星与火星的自然环境毕竟大不相同。

“墨丘利之翼”计划旨在水星的南北极,在这两个常年恒温的水星极地环形山上各安装出一套巨大的矩阵式反光镜阵列,把强烈的太阳光反射到环形山底部,只要太阳的光度适宜,那里就能得到适宜的温度。

如此一来,在水星的南北两极仅需要建立一个着陆基地,再建造少量的密闭式生活区,就能达到仅驻扎极少数工程人员,依靠人工智能,通过指挥和操作工业机器人,在水星上完成资源勘测及矿产采集工作。如果这一过程顺利,根据科学家们的设想,在“墨丘利之翼”的庇护下,下一步甚至可以考虑将环形山用有机透明材料密闭起来,创造出一个局部有空气的人类生存空间,利用水星有冰存在的极地环形山,建造出一些适合人类生存的定居点来。

科学家们强烈希望将人类送到水星的主要原因非常简单:人类拥有机器人不具备的能力,即使现今人类已掌握先进技术,AI人工智能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机器人的行为能力仍然是有限的,机器人只能依靠人类提供精准、详细的指令,让它们自己思考或者思维运算。

人类完成水星探索任务所需时间较高效。尽管使用载人飞船运送工程人员抵达水星,并建立着陆基地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规划和实施,相比之下机器人勘测更容易实现,但是科学家们则认为:更科学高效的工作将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人类在水星上可能进行1-2年的科学勘测,机器人则需要100-200年来完成。

就像工业机器人可以用机械臂去采集岩石和矿产,随载的科学仪器立即分析这些物质,使用相机拍摄高分辨率图像。但是机器人不能看到或者感触到自己发现的样本,也无法自己做出判断,它们没有人类的智慧、直觉或者推理能力,也没有足够帮助他们做出决定和结论的生存经验,如果它们周围环境迅速发生变化,就会受别人的摆布控制。然而,人类天生具有“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他们会适应环境变化而顽强地生存下来,人类的品质和行为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如果要探寻水星的秘密,那些不畏沉闷太空旅行的人们需要前往水星进行探索。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水星便像是一个重新孕育的婴儿星球一般,静待着新生命运的到来。

相较于火星的欣欣向荣,水星的平静孕育,地球却并不太平。

银河历39年(公元2139年),为了争夺剩余的战略资源,地球黄、红、绿、紫四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后来这在历史上被称为“银河第一次资源战争”。

国力最强的当属地球红国,在其君主赤色风暴大帝的领导下,地球红国以强大的战略和军力完全主导了战局。“银河第一次资源战争”持续了大约1年时间后,四国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约定停战。战后地球四国的实力分布为,地球红国仍然居首,黄国次之,绿国第三,紫国最末。

火星上的四个殖民地属国,面对地球上发生“银河第一次资源战争”的乱世时局,四国领主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共同克制,相互约定不卷入地球的这场大规模战乱,对地球四国各自要求派出兵力支援的命令亦是以各种理由搪塞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以共同维持火星各殖民地属国当前和平发展的局面。

但战争,战争从未改变。

火星的和平格局,直到后来一种外号被世人称为“恶魔之石”的玛尔斯晶矿矿脉,于银河历48年(公元2148年)在火星地层深处被一支采掘队意外发现后,开始出现松动。

玛尔斯晶矿,其名取自于人类对红色火星的称谓Mars,那亦是罗马神话里战神的名字。对这种晶矿的矿脉,人类从未见过,在人类早期对火星进行的可移居探测过程中也从未被发现。

它的色泽呈通体血红色,有着微弱的透光度,其粒度可从巨粒到晶质,其矿脉也显现出一般认为表示在空间生长的特征,例如伸长的晶体单位接近与围岩垂直,并出现了诸多发育良好的晶体,即使在矿脉具有所谓渐变边缘的地方,矿脉也很容易与其它围岩分开,其延绵分布在火星的浅层地壳及地层深处,仿佛就像是“战神玛尔斯”所遗留下的血脉。

但这些并不重要了,晶矿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被抛诸脑后,玛尔斯晶矿的现实意义迅速夺取了人们的眼球——它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资源,巨大到足以持续代替人类工业化与科技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传统资源,而且对环境污染几乎毫无影响,更可贵的是这种资源既可以长期支持规模化工业需求,又可以非常轻松的满足小型化能源应用。对比技术和应用都严重停滞不前的“可控核聚变”研究方向,玛尔斯晶矿的清洁能源可替代性、采掘低成本、应用便利性,都毫无疑问是让各国首脑望眼欲穿的渴求。

人类的太空探索活动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此前未被人类涉足的火星居然为人类带来了无法想象的财富和资源。玛尔斯晶矿的出现,或许从非凡好运气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是自公元21世纪以来太空探索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人类才能看到、感受和触摸这颗红色星球,凝视思考周围的环境,并依据自己所获得的发现做出论断,虽然科学家此前从历史太空任务中获得了丰富的太空知识,但在人类亲身前往火星展开探索之前,许多火星谜团一直未被揭晓。

甚至有科学家乐观的发表论述,称倘若某个国家开发并应用了一定量级的玛尔斯晶矿,那么将可以大大缩短其从当前科技发展到超越卡尔达舍夫等级一型文明所需要的时间。

高纯度的玛尔斯晶矿矿脉从火星地层深处延绵至浅层地壳,并且其探明储量大部分均位于火星黄国境内,其余火星红、绿、紫三国境内只是零散分布。这种极不均衡的储量分布现象,仿佛火星黄国获得了大自然垂青的绝佳运气,于是黄国立即宣布境内的玛尔斯晶矿完全为自身所有。

然而,在许多方面,人类和小孩子没有区别:天真,并且受到很好的保护。

这并不令人吃惊,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直到最近两个世纪人们才挣脱地球的束缚,前往冰冷的外太空探险。而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旅行——能够前往地球母星之外的目的地移居,也才是最近五十年的事情,事实上连五十年都不到。

冰冷而广袤的银河既宏阔美丽又让人心生惧意,而且天知道银河中还有多少人类尚未准备好去面对的未知之处。

在火星上,与玛尔斯晶矿矿脉一同被发现的,还有人类从未见过的异形生物,它们不属于人类在地球上已知的任何生物物种,不但体型高大,形态可怖可憎,性情凶猛,其行为还表现出了强悍的自卫能力及强烈的攻击性,不少探险队和采掘队成员都因此而丧命。

异形生物的出现,让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宇宙中是否另有外星生命的探索已有答案。虽然没有绝对证据表明异形生物出没的地下洞穴一定与玛尔斯晶矿所在地有所关联,但是这些令人恐惧的怪物究竟诞生于何处来自何方,却仍然没有结论。

到了银河历49年(公元2149年),这种异形生物更仿佛是被人类开采玛尔斯晶矿的行为激活了一般,新的异形洞穴在火星上不断新增出现,异形生物的种类也开始增多,开采玛尔斯晶矿变成了一种高危工作,必须要在具备一定实力的武装力量保护下才可能进行,于是各国军队顺理成章的介入,军方并自然而然的接管了这一过程。

同时,为了捍卫自身疆域内的玛尔斯晶矿资源,军方介入后,各国一改原本在火星殖民地较为松散的行政管理和防卫模式,派遣并驻扎在火星殖民地属国的军队人数和兵种类型不断增多,除了有擅长在行星内作战的传统的陆军、空军,开始建立以军团为规模的成建制军事单位之外,甚至也开始组建面向星辰大海的太空海军。

不过,初初成立的太空海军,更多的是建造具备人工重力的大型运输机,使各国可以在地球——火星之间进行物资及设备运输,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去开发太空星舰,因为就算举全地球之力,那也太难了。

一艘太空星舰,太空海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仅要考虑它能够飞、足够大、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人在星舰上生活,还要考虑怎么面对仅比绝对零度稍高一点儿的太空温度,以及在银河系各个位置,发生的剧烈天文事件,有些也可能在其它邻近星系产生的,粒子以光速飞行不断冲击太阳系的,不仅会严重危害船员身体健康,还会干扰星舰电子仪器正常运转的宇宙射线(SCR)和太阳粒子事件(SPE)。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一艘太空星舰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但这在技术和应用都严重停滞不前的“可控核聚变”变成现实之前,只有核裂变。而如果在星舰上运用核裂变,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因为即使在地球上建造核电站,都需要有非常多的后勤设备去小心维护,更何况是在面积远小于地面的星舰上,这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而另一种动力方案——离子推进,由于动力太小,想要推动庞大的星舰飞离行星轨道,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更不用提更远距离的星际飞行。

而在火星上被发现的玛尔斯晶矿,则在军事和科技上都能很好的弥补能源动力这一短板,各国都没有时间再去等候“可控核聚变”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了,所以人们将不难理解为何各国军方都不惜余力的介入、占有、保卫玛尔斯晶矿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

由于地球与火星之间遥远的距离,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地球的各国政府不得不授予火星各殖民地属国的领主更大的外交、行政管辖权和军事独立指挥权,这也促使四个火星殖民地属国从原本较为单纯的资源输出地,逐渐转变为四个有一定实力的综合国体。

尽管人类已经进入了太空殖民时代,其所竞争的标的物早已不再是“食物”,而是平等的权利和资源,是每一个人乃至以一个国家为单位向上攀爬的通道,但某些现实社会环境所渐渐导致的两极分化本质仍然没有太大改变,人类文明并没有因为太空殖民而转化为乌托邦环境。

相反的是,自人类诞生以来这段波澜壮阔却又令人唏嘘的漫长历史,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平等,其实是不平等,战争对人类而言无法避免,人们愿意用尽一切手段只为赢得胜利。

银河历53年(公元2153年),面对玛尔斯晶矿储量区域分布极不均衡的现实,和军队介入的程度越发深入,原本以和平发展为目标的火星四国,对玛尔斯晶矿的归属地谈判最终宣告失败,于是火星红、绿、紫三个殖民地属国联合对火星黄国发动了入侵战争,指望使用武力让火星黄国屈服。

这段后来被史称为“银河第二次资源战争”的人类殖民星球战乱,终于在火星上爆发了。

人类身居地球,却一直胸怀宇宙。

文明的出现,让人类走上了智慧进化的道路。而现代科技,不但持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还让人类的进化方向再次发生了改变,即不再追求智力进化的差距,而是转变为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

万事俱备,只欠氧气。

火星原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高,而氧气和氮气含量较低。于是,人类按计划将人工基因改造后的巨噬绿藻,投放到火星逐渐恢复的海洋和湖泊中,开始利用生物手段同步改造火星的大气环境,在火星上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工制造温室效应和氧气生产的大气改造进程,从而更高效地转换和制造氧气。

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作为微不足道的人类,的确应当惊讶于自身历史的短暂和伟大。

公元2045年前后,深空探索热核推进器、超级超微电脑的发明,以及生物电子工程技术、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超强复合材料合成等技术进步的指数式发展速度,使得人类对外太空探索的步伐大大加快。借助着这些新兴科技,人类已经向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发射了环星轨道探测器,展开全景式的星际探索,太空殖民的跨时代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而地球的可用资源却日趋紧张,小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至公元2093年,随着生存发展的需要,地球诸国开始分别陆续进行合并,并逐渐形成了黄国、红国、绿国、紫国这4个超大型的国家政体。

公元2100年,经过了40多年超速的温室效应和氧气生产过程,火星大气的含氧量已可以初步支持人类生存,于是第一批星际开拓者居民开始移居火星,开启了人类梦寐以求的太空殖民之旅。

当然,对首批探险迈出大胆一步移居火星的人类开拓者而言,他们不会对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早在他们登上宇宙飞船之前,他们就知道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返回地球。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首批火星移民需要太空航行一年多才能抵达火星,由于人类的火星旅行很漫长,不可能携带充足的食物、补给、水、燃料和装备,开拓者居民到达火星后将不得不就地取材,就像地球上早期拓荒者的边疆生活一样。他们需要在火星循环利用氧气和水,并将地球带来的物质成分与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结合起来,制造自己的燃料。

如今,人类虽然几乎完全征服了地球的一切,可仰天望去,那一片永远望不到边际的太空又彻底藐视了所有胆敢自傲的生命。

或许,人类永恒的宿命,正是用自身永远的渺小,去挑战无穷大的宇宙。并且,正是在这种仿佛永不会停歇的新的冒险机会中,才得以印证人类永远的渺小和宇宙永远的令人敬畏。而人类情操中那伟大的冒险的勇气,将使我们从蛮荒而来,由此刻出发,架乘航船而去,直至星辰大海。

夏夜,在海边仰望星空,静谧的夜空中繁星闪烁,浩瀚的银河恢弘瑰丽而摄人心魄,地球就像是宇宙中偶然掠过的一粒微尘。

L1拉格朗日点是重力平衡的位置,能确保“火星穹顶”的磁盾结构始终挡在火星和太阳之间,并且其绝妙之处在于,只需要大约2特斯拉的磁场在火星L1点就可以阻挡太阳风(要知道,医院的核磁共振设备便可产生约3特斯拉的磁场),所以磁场并不需要像火星本身一样大。这意味着“火星穹顶”只需要少量动力就可以保持稳定运转,完全可以采用太阳能动力,无需担心因能量强度太大而造成装置材料可能撑不住高强度的磁场斥力而爆炸。

公元2055年,“火星穹顶”磁盾装置正式启用,它真的成功了!“火星穹顶”那徐徐展开的矩阵式巨型磁场屏蔽层,就像一个巨大的火星保护伞一般,让火星全球地表不再遭受太阳风高能粒子的轰击。

科学家们所监测到的数据及模型预测让人欢欣鼓舞,“火星穹顶”磁盾能够形成包围整个火星的磁层,抵御太阳风和辐射,火星重新拥有的磁场保护可以使火星大气重新得到气体平衡。增加的大气会使火星温度上升4摄氏度,并融化地层和两级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到大气层内,引起火星温室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表面温度,导致火星两极的水冰和干冰融化,进而恢复部分消失已久的海洋。

于是,人类决定启用银河历纪年,将公元2100年同时设为银河历元年,以此来纪念人类走向太空殖民的历史壮举。

随后的20年间,每年均有新的人类开拓者移居火星。当然,对于广大的仍然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未被探索的广大星际空间依然充满神奇,人类穿梭于行星之间的扩张是一部壮丽的冒险史与发现史,神秘的银河系依旧在等待人类揭开面纱。

为了改造火星环境,实现太空殖民这一伟大壮举,人类于同年启动了一项名为“火星穹顶”的磁盾计划,运用电生磁原理,在火星与太阳之间的L1拉格朗日点上放置一个矩阵式的巨型磁偶极子屏蔽层装置,形成“人造磁场”。

你能想象人类文明历程的伟大吗?那是远古一群群的游荡狩猎采集者,找到通往恒星之路的经过。那是一趟有许多英雄参与的史诗般冒险,人类的眼睛从原始的本能中所发觉的踪迹,穿越了陆地和岛屿,穿透了海浪和星空、水光和星光,最终投向了那最无可想像的未知宇宙。

未知的存在似乎永远不会止息。就像500多年前的哥伦布,他曾以为横越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就能到达印度。虽然结果并非如此,他却发现了“新大陆”。后来,美洲大陆早已住满了人,就连南极大陆的冰原也在一天天热闹起来。地球上再也没有任何空闲的大陆了。

阅读永远的银河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