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汉明》
汉明

第二千三百五十四章 大结局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和围困,清廷选择献城投降。

朝廷迁往中京。

由此开创了一国京都无城墙的先例。

汉明元年初冬。

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部共四万七千人,兵临清盛京城下。

……。

中京的整体格局,与应天府基本无异。

倒不是说皇帝懒到不想做出改变,而是皇帝确实喜欢天圆地方、阡陌纵横布局。

整个中京,也就皇城建了高耸的城墙,那还是冒襄率朝臣再三劝谏的结果。

宫城里也有乾清宫,乾清宫也有乾清池,挖的。

乾清池很大,占地方圆百亩。

皇帝在钓鱼,这么天,皇帝每天都来钓鱼,池中有鱼,养的。

在皇帝身后服侍的十多个内侍,心里也一直很奇怪,皇帝每天钓到鱼,却总是放生回去。

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可他们不敢问,怕一问就惹恼了皇帝,虽然这天子真不象以前的天子,皇帝平易近人,却喜怒无常。

譬如,皇帝不让宫里内侍下跪,这让宫里内侍、宫女实在是担惊受怕了好些天,后来才明白,是真的不用下跪了。

譬如,皇帝允许外臣进入内宫,大伙都想不通,这内宫能让外臣进吗,要知道男女有别啊。

再譬如,皇帝很少传膳,皇帝喜欢自己动手,宫里的御膳房御厨差点就失业了。

不过,今日好象有些不同了。

随着内侍前来禀报,首辅进见,皇帝正好收杆,一条青鲤。

皇帝没有再次放生,而是口谕,“送去厨房!”

……。

“辟疆,你来得正好……朕钓了条大鱼,今日,你有口福了!”

吴争爽朗的笑声,让冒襄苦笑不已。

皇帝请客,臣子是多大的口福啊?

可惜,皇帝不传膳,要自己下厨,这不是不务正业吗?

可冒辟多次劝谏,皇帝都不听,冒襄也就只能当作没看见了,总不能为了这事,去惹恼皇帝吧?

可皇帝的厨艺,是真不咋样,倒不是说不敢恭维,而是根本无法入口。

按皇帝自己的解释,说是锅太大、没调料、火候难以把控……瞧这话说的,御厨哪个不在背后翻白眼,埋怨皇帝要抢他们的饭碗?

“陛下,臣就是来奏事的……家里已经备下了,就不叨扰陛下了!”冒襄陪笑道。

“啧……!”吴争没好气地指着冒襄道,“冒辟疆,朕知道你嫌弃朕的手艺……放心吧,今日朕不动手,让厨房做!”

冒辟疆听了,长吁一口气,拱手道:“……如此,那……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吴争哈哈大笑,一拽冒襄,“走,偏殿说事。”

……。

“区区千多俘虏,有这么难办吗?你是当朝首辅,是杀是留,不就是你一句话的事吗?”吴争古怪地看着冒襄,“……朕算是明白了,你冒辟疆是想祸水东移,让朕替你背锅……对吧?!”

“……陛下,臣是真想不出辙了……若说尽杀之,那可是一千多人哪……可若不杀,舆情鼎沸,怕引起民愤……!”

冒襄是真头痛,他觉得,若是在北伐时期,杀了也就杀了,可现在,敌人投降,清国灭亡了,天下尽入朝廷之手,说起来,这些人也已经成了天子子民,这个时候,若杀个血流成河,确实有悖圣贤之道。

吴争呵呵一笑,“先喝酒,喝完再说……你好些日没来宫里了,朕想找个合适的人喝酒都没处找!”

冒襄苦笑道:“陛下啊……您就不能先示下……臣也好陪陛下尽兴嘛!”

“也对啊?”吴争呵呵笑道,“好……那朕先问你,这千余俘虏中,清人有多少?汉臣有多少?助纣为虐的铁杆汉奸又有多少?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身不由己的有多少?”

吴争一连串的问题,让冒襄迟疑起来,试探着问道,“陛下何意?”

“清人嘛,本就敌对,各为其主,无可指责……如今降了,既往不咎就是了!”吴争随口道,“清军入关,留发不留头,迫于无奈降了,于情可愿,只要没劣迹,给些回乡路费放了就是,其中有才学的,降级使用亦无不可……!”

说到这,吴争脸色渐渐严肃起来,“可那些助纣为虐的铁杆汉奸必须严惩,不管是恶有恶报,还是杀鸡儆猴……绝不能放过一人!”

冒襄稍作思忖,抬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其实也是如陛下这般心思……可问题是,如何鉴别……清宗室自然是无须鉴别的,人数也不多,仅二百多人,可汉臣呢,谁来证明他们是迫于无奈,还是甘心助纣为虐?尤其是象范文程、洪承畴等,罪证确凿,可他们皆称,为陛下做了不少事,而此役我军兵围盛京,他们劝说清廷投降,也出过不小的力……这真要论起来,是罪大于过,还是过大于罪……还请陛下赐教!”

吴争笑了,点点冒襄,然后指了指宫女端上来的那条已经被烹了的鱼。

“此鱼有错吗?”

冒襄一怔。

吴争继续道,“朕认为它没错……如果不是你冒辟疆进宫,朕会将它放生……可是现在,它成了一道佳肴,为何?”

冒襄似有所悟地点点头。

“帝王无情,指的应该不是帝王没有七情六欲,而是指帝王不该去辨别对错!”吴争悠悠道。

冒襄皱眉,微微吸了口气。

“朕的子民在皇城外聚集请愿,你冒襄是当朝首辅……。”吴争将酒坛子重重往桌上一顿,“你是想胳膊肘往外拐,宁可屈了朕的子民,也要为那些无良无德之人讨个公道吗?朕是不是可以认为,你冒襄还是在同情所谓的同窗、同道、旧日同僚?!”

这话诛心,冒襄悚然一惊,“可……可这其中未必没有冤枉之人哪?”

吴争淡淡说道,“朕看不见,也不想看见!”

冒襄心里一跳,“这……这就是说……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首辅所谏……朕准了!”吴争大声说道,“来……吃酒!”

冒襄大惊,随即苦笑。

准了?

看来,这锅自己是背也得背,不背也得背了。

冒襄举杯,自嘲道:“多谢陛下指教……臣懂了!”

吴争将酒一饮而尽,“……将清室中人尽数迁往东藩岛,按人头,赐清室中人宅子一间、土地百亩、银百两……总不能让人说朕抠嗖吧……哈哈?”

冒襄惊愕,东藩岛?

这不成发配海外了吗?

冒襄刚要开口,吴争抬手制止,沉声道,“冒襄啊,朕不杀他们,还赐他们田地、钱粮,已是宽仁……你要再想待其优渥,那就是不识好歹了!”

冒襄赶紧应道,“陛下圣明……臣遵旨!”

“好了,事都解决,今日陪朕痛饮!”

“陛下请!”

……。

三日后。

范文程、洪承畴等共五百六十余降清汉臣,被押解至大校场,接受公审。

随后在一片“诛杀国贼”的呼声之下,被当众处决。

而象祖大寿、韩爌诩等三百多人被朝廷赦免,其中一百多人被留用。

朝廷的这般做法,赢得了民众拥护。

可此时,北方出现了一个突发事件,其后果引发了朝堂两派对立。

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部,奉旨平定、肃清北方尚未降服的各部落时,因有些部落拒绝投降,甚至联合起来反抗,沈致远率其麾下枪骑,屠了其中三个为首的部落,三个部落中所有男子,包括老人、孩子尽皆被杀。

事情发生之后,原本持反对态度的陈胜、钱翘恭,钱翘恭保持了沉默,而陈胜却在另一个方向,效法沈致远,三天时间,屠了西边四个部落。

七个部落的覆没,迅速逼降了整个北方,但凡汉明军旗过处,不见站立,只见跪伏者。

可这事传到中京,朝臣反应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支持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人,认为迅速肃清北方,符合朝廷的战略和利益,应该为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人请功。

而另一方,则认为清国已经灭亡,北方诸部落臣服只是时间问题,而一言不合就大开杀戒,有违圣人之道,须严惩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人,以儆效尤。

没有中间派。

这双方从朝堂闹到坊间,全城皆为此争论选择阵营,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自己也无法分辨孰对孰错的冒襄,只能去叨扰,正在宫里组织太上皇、皇后、皇贵妃诸女一起烧烤的皇帝。

次日,皇帝诏令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人回京述职。

朝野一片议论声,但依旧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皇帝召回三人,是为了严惩训诫,而另一种则认为此时召回三人,应该是论功行赏。

数日后,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人回到中京。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宫城时,皇帝携皇后、皇贵妃亲自出迎至承天门外。

于是,所有人都明白皇帝心思了。

次日,皇帝下诏,晋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人为公爵。

同时诏告天下,“圣人胸怀天下,但圣人有国籍!”

https://

.

汉明朝,从此进入了战争与内政并存的高速发展之路。

……。

同时,重新开通了前明东西两条驿道,保证文书传递、贡赋粮饷的运送。

汉明二年,元月。

冒襄的名声,加上皇帝对不继续追究杭州府逆案的默认。

汉明元年金秋。

清太后布木布泰、清帝福临、范文程、洪承畴等千余清臣被押送至中京。

城中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全城烟花礼炮齐鸣,臣民载歌载舞欢庆着历时十年得到的胜利。

而冒襄对皇帝战略思想的执行,更是达到了惟命是从的地步。

于是皇帝对内阁、军机阁的全盘控制力得到稳固,朝野上下,迅速拧成一股绳。

PS:感谢书友一路陪伴,今日本书大结局,还会有两章左右后记。另正在挖新坑,请书友们继续支持,谢谢!

清太后布木布泰、清帝福临、范文程、洪承畴等千余清臣被羁押,次月,奉旨由大运河押送至中京。

清国灭亡!

汉明朝接手了清国关外所有土地、人口,恢复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为军政合一建制,恢复了兀的河卫、卜鲁丹卫、福山卫斡难河卫等二十七卫的驻军,郢国公高一功、皖国公刘体仁分别被任命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被派往极北奴儿干,整个奴儿干都指挥使司麾下,共二十七卫,驻军五万一千人,以配合陈胜、钱翘恭、沈致远三部平定、肃清北方各部族叛乱、反抗。

但从次日开始,舆情开始发酵,数以万计的民众在皇城宫门前,向朝廷建言处决鞑虏君臣、诛杀汉奸!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向皇城聚集,冒襄是实在没辙了,他只能入宫请皇帝示下。

国资司以租代售,将四万亩土地,平价出租给国内商人、平民,并将剩余的二万多亩土地,高价租赁给番商,此举,令朝廷在民间的威望提升了一大截。

使得群龙无首的各势力偃旗息鼓以自保,并投向冒襄以求得到庇护。

冒襄的影响力、号召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阅读汉明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