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扫码阅读
手机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6章 设立新衙门

但什么时候外放,去哪里任职,担任何职,直接关系着未来的上限。

陈老师虽然不会做课后检查,但谁对他的课理解的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重用。

大明的官吏选拔制度日渐模式化,想越级跳很难,必须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

在这种情况下,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

内阁行走只是观政,未来都要外放为官。

事实上现在朝廷的财政也只是勉力维持。

虽然通过开海、均田、税改等一系列手段,使得朝廷岁入翻了好几翻。

目前达到了一万万三千万贯,是洪武十年的六倍多。

但开销也同样翻了好几翻。

军饷和官俸两项,就拿走了很大一块。

摊丁入亩之后,停止征用民夫服徭役,而是改为花钱招募。

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各地的基础建设,比如修筑驰道,建设水利设施等。

还有陕西治沙防沙,支援河西、辽东、交趾等地的建设。

再加上其他的支出,朝廷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

五年工作计划彻底将户部掏空,还要内帑补贴六百万贯才能抹平赤字。

再凭空增加两千多个衙门的开销,朝廷的压力只会更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新设的衙门必然能创造更大的价值。www.zcwok.com 传奇小说网

可那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没钱朝廷分分钟财政破产。

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新部门该怎么设置,承担哪些政务。

还有就是,老派的官吏,能否胜任新工作。

所以,虽然中枢总体上是支持变革的,但具体怎么变一直很慎重。

现在陈景恪提出特区计划,给大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先在特区试运营,摸索熟悉了再全国推广。

陈景恪继续说道:“在原有衙门不变的情况下,特区的每个县增设两个衙门。”

“第一个衙门是综改司,归内阁直管,在地方设置综改局。

“该机构没有其它诸如司法、民政、税务等任何权力。”

“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地方的变革工作和五年计划施行工作。”

“同时还要将收集到的情报信息,及时汇总给综改司。”

“方便内阁了解地方情况,更准确的做出政策调整。”

众人仔细思考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提议确实很好。

朱元璋不停的点头,却并没有开口说话。

他只是过来旁听顺便提提意见,真正主事的是自己儿子朱标。

可不能随便开口,抢了亲儿子的权力。

朱标也很尊敬自家老父亲,先是请示了一下他,才开口说道:

“现在不论是深入革新,还是五年工作计划。”

“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地方官无法全面理解朝廷的思想。”

“有些理解了,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推脱不行,甚至设置障碍。”

“而朝廷也缺少地方的详细信息,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

“有了综改司,这些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景恪这个提议不错,朕以为可行。”

他此言一出,就等于是定下了大基调。

综改司可以成立,接下来直接讨论怎么设置吧。

李善长第一个发言:“陈伴读,不知这综改司和地方衙门,是何关系?”

这就是在问权力归属问题了。

陈景恪说道:“隶属于地方衙门,级别相当于主簿,但在工作上接受上一级综改机构的业务指导。”

他又进一步解释道:“不论是革新还是五年计划,地方衙门才是实施的主体。”

“没有地方衙门的配合,综改机构恐怕什么都做不了。”

“且,还要预防综改机构,不作为乱作为之事的发生。”

说白了还是权力斗争的问题,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作,凭什么听你一个外人的指挥?

说话没人听,综改机构还怎么展开工作?

反过来说,综改机构和本地政府没有隶属关系,本地的经济是好是坏对他们影响不大。

因为搞经济是地方政府的任务,他们只是负责指导。

我们指导了,你没干好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尽心尽力的指导吗?

甚至不排除瞎指挥乱指挥的情况。

如果双方有隶属关系那就不一样了,本地经济搞不好,他们也没好果子吃。

这个解释成功说服了大部分人。

这时耿光提出了一个问题:

“综改机构隶属于地方衙门,如果他们和地方官吏沆瀣一气,阳奉阴违阻挠革新怎么办?”

都没用陈景恪开口,李善长就替他做出了回答:

“吏部考功司已经修改了标准,以后变革和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将会作为重要考核项目。”

“这一项连续两次考核不达标,可直接罢官。”

耿光再无意见,只要他们还想继续做官,就必须支持综改司的工作。

就算遇到真头铁的,我就是反对,就是要阻挠。

那也没关系,时间到直接罢免,换个愿意做的人上来。

就是多耽误两年时间的事情,不影响整体局势。

之后其他人又问了一些疑问,比如具体的职权范围,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

陈景恪一一做了回答。

直到众人再无问题,他才开始讲第二项:

“增设的第二个衙门叫工商司,主管工商业……”

“咳……”这时朱元璋轻咳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华夏自古以来重农轻商,彼辈多奸猾无耻之徒,故世人多轻之。”

第二排是李善长、徐达、邱广安等七名内阁学士。

在两排座位的后面,还站着好几排人,都是内阁行走。

想要争取去特区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理解陈景恪的计划。

所以他们自然是最用心的。

“按照以前的制度,勉强是够用的。”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炭笔,快速的记录着他说的每一句话。

对于地方衙门的官员不够用这一点,朱标等人早就已经知道了。

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人。

但新增加一个机构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大明这样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更麻烦。

陈景恪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绝的介绍着。

对面坐着两排人,第一排是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祖孙三人。

“一个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县衙只有四个命官,乡只有一名命官。”

毫无疑问,去即将设立的特区,起点是最高的。

目前内阁行走有四十八人,计划人数一百零八人,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一個县增加一个官身,全国加起来就是两千余人。

再加上配套的吏员,数量更加庞大,对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

而官吏的任期,三到五年为一届,干满了才能提拔。

“但在全新的制度下,连基本的衙门运转都无法维持。”

“所以,特区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更加专业化的衙门。”

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 加入书签
  • 目录
  • A+
  • A-